关于胚胎发育的过程
简要地介绍胚胎发育的情况。卵细胞受精以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形成为胚胎。先形成的胚胎为桑椹胚(胚胎的形状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状),并且植入在子宫内膜中,吸取母体的营养,继续发育。囊胚壁为滋养层,囊中有内细胞群。胚胎继续发育,内细胞群的一部分发育成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再由这三个胚层分化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求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生物)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卵生动物,下面以蛙为例来讲述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 春季,在温度适宜时,雌蛙和雄蛙抱对,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在水中,并且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的上端是动物极,下端是植物极。靠近动物极的半球叫做动物半球,颜色较深(含色素颗粒),里面含卵黄少,比较轻些。靠近植物极的半球叫做植物半球,颜色较浅,里面含有丰富的卵黄,比较重些。这样一些特点,使受精卵的动物半球朝上,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从而保证受 精卵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受精卵开始发育,首先进行细胞分裂,这叫做卵裂(如图)。第一次卵裂是沿着从动物极到植物极的卵轴方向进行的。第二次卵裂的方向也是这样,但是分裂面与第一次的相垂直。第三次卵裂的方向是与卵轴相垂直的,但分裂面稍稍偏向动物极一侧。这样,受精卵经过三次卵裂就形成了具有八个细胞的胚胎,上面的四个细胞较小,下面的四个细胞较大。 卵裂过程的细胞分裂属于哪种细胞分裂方式? 卵裂继续下去,动物 半球的细胞分裂较快,因而细胞的数量较多,但是细胞 的体积较小。植物半球由于含卵黄较多,细胞分裂较慢,因而细胞的数量较少,细胞的体积较大。卵裂进行到一定时期,细胞增多,胚胎就形成了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这个时期的胚胎叫做囊胚(如图),囊胚内的腔叫做囊胚腔。 由于动物半球的细胞分裂较快,因此,新产生的细胞就向下推移,覆盖在植物半球细胞的外面。与此同时,植物半球的一些细胞开始向囊胚腔内陷入,其周围的一些植物半球的细胞也被卷入到囊胚腔中。这样,囊胚腔就缩小了。在内陷细胞之间出现了凹陷,形成一个新腔,叫做原肠腔。随着凹陷的向内逐渐推进,原肠腔逐步扩大,囊胚腔进一步缩小。这个时期的蛙胚就具有了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叫做原肠胚。 原肠胚的外胚层由仍然包在胚胎表面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内胚层由内陷的植物半球细胞构成;中胚层位于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这三个胚层继续发育,经过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蝌蚪。 早期的动物胚胎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动物体的哪些器官、系统呢?1925年,德国动物胚胎学家福格特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他用无毒的染料将琼脂薄片染上颜色,再将薄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的表面。经过一段时间,一些胚胎细胞就被染上了颜色。由于所用的颜料不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这样,在胚胎发育的晚期,通过解剖观察染色细胞位于什么器官,就知道形成这个器官的原始细胞在早期胚胎上的位置了。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同样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等;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四周的表面开始,形成了围绕胚胎的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如图)。羊膜呈囊状,里面充满了液体,叫做羊水。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 胚后发育 许多动物的幼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与成体差别较小,因此,幼体不经过明显的变化就逐渐长成为成体,如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对于这些动物来说,胚后发育主要是指身体的长大和生殖器官的逐渐成熟。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如蛙。这类动物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这种类型的胚后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胚胎发育过程????
人胚胎第4~8周或第1~8周的发育阶段(由于胚胎分期法不同所致)。受精卵经卵裂、桑椹胚形成胚泡后,胚胎细胞迅速增长分化为三胚层、胚胎体形、脸形特征以及主要器官系统的雏形的建立。第4~8周的胚胎极易受到有害因子的影响,导致显著的先天性畸形的出现,因而是发育的关键时期。 卵裂及胚泡的形成 是受精卵在由输卵管向子宫运行中进行的。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在16~32细胞时开始称为桑椹胚,此时开始到达子宫腔。第4~5天时,形成早期胚泡,透明带溶解消失,胚泡开始侵入子宫内膜,11~12天完成植入。胚泡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由单层变为复层,外层细胞融合形成合体滋养层,深部的一层细胞界限明显,称细胞滋养层。植入后,滋养层向外长出许多指状突起,称绒毛,逐渐发育、分化形成胎盘。滋养层直接从母体血液中吸取营养供胚胎发育所需。 胚盘的形成及中轴器官的建立 第2周时进行胚泡内细胞团细胞增殖与重排。靠近胚泡腔的细胞形成一层立方形细胞,为胚胎本身的内胚层;内胚层上方的细胞呈柱状,为外胚层;两层细胞紧密相贴形成椭圆形的二胚层胚盘。胚盘下方内胚层延伸,形成卵黄囊内层。胚盘内胚层构成卵黄囊顶壁,胚盘上方外胚层与滋养层间出现腔隙,逐渐扩大成羊膜腔。胚盘外胚层构成羊膜囊底壁,羊膜囊其余部分来自滋养层。胚盘上原条的出现与退缩,标志着中胚层的形成与三胚层胚盘的建立。中轴线的中胚层形成脊索。在脊索头端前方及原条尾端后方各有一圆形区,没有中胚层进入,内外胚层紧密相贴,分别称口咽膜及泄殖腔膜,为以后形成口腔和肛门的部位。脊索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增厚形成神经板,进而形成神经沟及神经褶,神经褶在背中线愈合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头端与尾端尚未闭合的孔,称前、后神经孔,于第4周末全部闭合。 体形的建立 三胚层所构成椭圆形扁平胚盘,由于其中部细胞生长迅速,周缘向腹侧卷折,分别形成头褶、尾褶及腹褶。头、尾、腹褶进一步卷折向中央收缩,在胚体腹侧与尿囊及卵黄囊柄的附着点形成一圆柱形脐带区。胚胎由盘状逐渐形成头宽尾细的圆柱形,胚体悬浮于羊膜腔内羊水中。上、下肢芽于第4周先后出现,至第8周末,肢芽的各区段明显可辨,手指及足趾形成。外生殖突出现,但尚不能分辨性别。 颜面及感官的形成 颜面造形始于第4~5周;形成5个隆起,第7周面突移动,开始形成颜面;第8周形成具人脸特征的颜面。眼、耳、鼻等感官形成并定位。 三胚层的早期分化 中胚层 中胚层分为三部分,在脊索两旁的中胚层为轴旁中胚层,其外方为间介中胚层,最外侧为侧板中胚层。第3周末,两侧轴旁中胚层增厚并分节,形成体节,致使体表形成许多小的隆起,第5周末,44对体节全部形成。每个体节将分化形成生骨节、生肌节及生皮节。它们分别形成该体节段内的软骨、骨、肌肉以及皮肤真皮。间介中胚层形成泌尿生殖系统。侧板中胚层由于中间出现腔隙而分为两层,紧贴外胚层的中胚层称体壁中胚层,将分化为体壁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等;围于内胚层周围的中胚层称脏壁中胚层,将分化为内脏器官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浆膜等。二层之间的腔称原始胚内体腔,以后分化为心包腔、胸腔及腹腔。 内胚层 随圆柱形胚体的形成,内胚层卷折形成原肠,为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原基,将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喉、气管和肺的上皮以及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及尿道等的上皮。 外胚层 神经管头区迅速生长,形成5个脑泡,神经管向腹侧弯曲,使胚胎呈“C”形。在神经管形成时,两侧神经褶外侧的外胚层细胞与神经褶脱离,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细胞索,称神经嵴,以后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及肾上腺髓质等。位于体表的外层将分化为表皮及其衍生物,一些器官的上皮组织。 至第8周末,体内主要器官系统雏形结构均已建立,可区分出头、面、颈、躯干及四肢,胚胎初具人形。
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卵结合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先形成桑椹胚(胚胎的形状像桑椹),然后形成囊胚(呈囊状中空),并且植入在子宫内膜中,吸取母体的营养,继续生长分裂,形成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这三个胚层的原肠胚,原肠胚的三个胚层进行分化,进而发育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胎儿的生长过程
第一个月内是受精卵,其实就是一个细胞团; 1—2月间是囊泡,内有胎芽; 2个月末胎儿基本成型,但是太小,不能分辨身体各部,各器官正在分化发育; 3个月末外生殖器已经发育,四肢可活动; 4个月末皮肤开始长毛发,有呼吸运动,少数产妇能感觉到胎动; 5个月末开始有吞咽、排尿功能,检查孕妇时能听到胎心音; 6个月末皮下脂肪开始沉积,有眉毛; 7个月末四肢活动好,出生后有生存的可能; 8个月末出现指甲,睾丸下降,出生后注意护理能够存活; 9个月末皮下脂肪较丰满,面部皱褶消失,睾丸已经到达阴囊,出生后生活力良好,基本能存活; 10个月末已经发育成熟,出生后哭声响亮,吸吮有力,能很好的存活。 胎儿从4个月开始生长发育加快,常规在4个月以后开始补充铁、钙、蛋白等营养物质。
胚胎发育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展开全部
虽然动物的种类繁多,但是胚胎的发育依然拥有相似的过程,能够分成受精、卵裂、桑葚胚、囊胚、原肠胚与器官形成等阶段。此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动物共同拥有的特征会首先出现(如皮肤),之后才逐渐发展出特化的构造(如鱼鳞),而且较复杂的物种与较原始的物种之间一开始相当类似,之后才随着发育的时间而慢慢增加变异。
满意请采纳。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是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运动的?
从受精卵在子官腔内着床,到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胎儿形成、各组织器官不断生长发育,直至小儿出生,胎儿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妊娠第2个月末,胎儿循环系统即开始形成;第3个月末,胎儿的四肢也稍能活动,同时胎儿眼、耳、鼻对外界的声音、动作也有了反应;到第4个月时,胎儿就有了足够的呼吸运动,能够使羊水进出呼吸道,并可出现吞咽羊水的活动;6个月的胎儿就能够随着母亲精神和情绪的变动而变动,母亲激动或受惊时,胎儿活动增强,母亲情绪良好安睡时,胎儿也活动减少或不活动,在妊娠最后的3个月,胎儿就有了视觉和听觉,试验表明,悦耳的轻音乐会使胎儿心率规则,嘈杂的噪声会使胎儿心率加快,此时胎儿已经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分辨出母亲的心音和肠道的蠕动声等;在妊娠后期,胎儿大脑的发育也逐渐完善,能够张嘴、歪头,眼睛也会随着母亲体位的改变而活动。四肢的运动则更加活跃。由此可见,胎儿的生长与发育始终伴随着运动。宝宝一般在4个月左右才能开始动呢,妈妈要经常抚摸肚子和宝宝说话哦
胚胎的发育经过是怎样的?
胚胎发育一词通常是指从受精卵起到胚胎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而无脊椎动物胚胎学家则常把其概念扩展到胎后发育直到性成熟,甚至整个生活史。 无脊椎动物包括30多个门类,在种数上约为脊索动物的22倍,几乎存在于地球的各种环境中。由于不同种动物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形态和不同繁殖方式等,它们的胚胎发育表现了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不同门类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之间所显示的各种联系都需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归纳和分析。 众所周知,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表现出的首要特点是其过程并不限在卵膜或母体内进行,在很多种类中有幼虫期。由幼虫到成体要经过变态。用形态发生的程度来衡量,无脊椎动物幼虫期仍属胚胎期。胚胎学者称不经幼虫期的发育为直接发育,经过幼虫期的为间接发育。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是在有性生殖基础上进行的,有少数种类兼行孤雌生殖式的胚胎发育。腹毛虫纲中的大多数鼬虫属动物因缺少雄性生殖器官而只进行后一种胚胎发育。此外,有些种类的无性生殖和再生都与胚胎发育相似。 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除普遍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幼虫和成体器官发生等阶段外,有的在幼虫期之后和未进入成体之前还有一个称为后幼虫期的过渡阶段,如对虾类的后幼虫期已具所有附肢,但在体躯比例、附肢长短和外部生殖器官等方面尚未达到成体水平。又如蟹的后幼虫期(大眼幼虫)具有与成体相同的头胸部,但宽大的腹部尚未弯折其下。 由于进化过程的不同,无脊椎动物胚胎期较脊椎动物为短,但各发育阶段明显。同理,在各门无脊椎动物内部,凡进化水平越低的种类,其胚胎发育历程越短,各个发育阶段越明显;幼虫的出现越早,历时相对越长,是以对系统发育各阶段的反映越清楚。 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与脊椎动物相同处在:也是按阶段循序进行生物合成和细胞分化;由组织发生到器官发生,终而在形态建立的基础上出现功能分化。以上过程,不仅要具体通过细胞间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实现,如光照、干旱和寒冷对胚胎或幼虫的蜕皮和滞育有直接影响,底质的理化和生物因素可决定水生幼虫的沉落、附着和变态,而营养、盐度、温度、光照、空间和外激素等条件都可影响性腺的发生和分化。 人的受精作用是在输卵管的上段完成。当受精卵在输卵管中段时,胚胎发育就开始了。受精卵一边进行有丝分裂,一边沿输卵管向子宫方向下行,2~3天可到达子宫。那时的胚胎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中空的小球体,称为胚泡。 受精后约一周,胚泡植入增厚的子宫内股中,这就称为妊娠。胚泡不断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的分化而长大,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胚胎本身将来发育成胎儿;另一部分演变为胚外膜,最重要的是羊膜、胎盘和脐带,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在前两个月中,胚胎继续细胞分裂、分化,产生各种细胞,组建各种组织、器官,这是发育中的稚嫩和敏感时期,对各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适应力很差,要十分注意安全,包括孕妇服药、接受辐射或接触其它有害因子等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到第三个月末,各器官系统基本建成,已称为胎儿。 以后主要是增大和少数结构的改变,这时抵抗能力增强,但如不注意,仍能发生流产;第5个月之后,就比较安全了。由于胎儿迅速生长,母亲的负担日益加重;一般到280天左右,也就是九个月多一点(常说“十月怀胎”实际上不准确)将发生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