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青少年心理发育规律 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地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地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
(1)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

青少年心理发育规律

如何在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其发展的规律。

  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既具有顺序性,又具有阶段性

  (一)顺序性(生理心理)

  从量变→质变

  从低级→高级

  例如:婴儿动作的发展

  认知的发展

  (二)阶段性——年龄特征

  六阶段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岁)

  少年期(12―15岁)

  青年期(15―18岁)

  (三)教育上的要求

  1.顺序性——教育工作的顺序性

  2.阶段性——区别对待“年龄特征”

  3.衔接性与连续性

  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连续性(生理心理)

  每一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连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

  例如: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二)不均衡性(速度)

  1.同一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性;

  2.不同年龄阶段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三)教育上的要求

  1.连续性——“循序渐进”“积极促进”

  2.不均衡性——把握“最佳教育时机”

  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一)稳定性:指身体发展的某些自然属性外,在社会和教育无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与顺序,以及各阶段的发展速度与年龄特征等,大体上是相同的。

  (二)可变性: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教育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又会有所不同。

  (三)教育上要求

  既要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每个阶段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又要把灵活多样的教育与传统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

  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个别差异

  (一)共同性:指青少年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二)个别差异性:指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个人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某些个别特征。

  (三)教育上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因材施教。

青少年心理发育规律

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这个因人而异,需要慢慢通过了解,尊重青少年的平等权利,不偏重,结合父母,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去教育,去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育规律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以下几条: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发展不均衡性
4、个体差异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心理特征

根据发展心理学,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高中阶段相当于青年初期。两者合在一起,即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那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何特点呢?国际心理学的文献往往是从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我国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特点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而展开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讨论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特点,为未成年人,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变化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骤的变化。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时快时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就是青春发育期。在科学上称“人生的两次高峰”。
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而又十分显著的,但归结起来,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总称为“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都具有可塑性。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研究指标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不仅提高了2.1cm,男、女青少年性成熟的平均年龄提前了近两岁,而且脑电波α波的发展也明显超过60年代的水平。就平均频率而言,90年代6岁被试α波的平均频率就达到了60年代10岁被试的发展水平;9—10岁的被试则达到了12—13岁被试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各项生理指标都表现出超前趋势。
(一)身体外形剧变(略)
(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变化(略)
(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略)
二、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发展到底有哪些特 点?按我们自己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二)青少年辩证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表现
三、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略)

青少年的心理是怎样的?

青少年心理的主要特点就是矛盾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身体的急速生长使他们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也就是成人感,于是便认为应该被成人平等相待。但毕竟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产生矛盾心理。 2、成人感使他们独立意识加强,想摆脱父母,享有自主决定权,但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又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与保护。 3、因为觉得成熟,或者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而将内心世界锁闭,但诸多苦恼又渴望向人倾诉,其实也很希望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成人朋友。 4、他们想表现成人的果敢和才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有优越感与成就感,一旦失利或失败就易产生挫折心理。

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怎样的?

0~2岁母爱是中心环节,2~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6~10岁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与代际界限,11~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要变得相对紧密。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4.个别差异性,因为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所以要因材施教,分析每个人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