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订婚时亲家换杯的讲究 中国订婚有哪些讲究和做法

订婚有哪些讲究

订婚 (一)订婚就是婚约 订婚,又称婚约, 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 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 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二)婚约的特性 订婚在法律上是属於一种契约行为, 这是一种身分契约。此身分契约 具有几点特性: 1.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亦即,婚约必须男女 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 2.具有法定的订婚能力者, 才能从事订婚行为。目前法律上对於订婚 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龄为标准:男满十七岁,女满十五岁即具订婚能力。 若违反此规定而订立婚约者, 此婚约并非无效,只是当事人或法定代 理人得向法院请求撤销。因为,不满二十岁之未成年人,其婚约须得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固然应该遵守,但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 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能够履行时,不能强制执行。 (三)婚约的违反 在法律上,巳经订定了婚约, 但是单方面未经对方同意而不愿去履行 契约,即构成「婚约违反」,其后果是必须负损害赔偿责任。 损害赔偿责任分成下列两种: 1.财产上的损害赔偿。亦即可以请求金钱损害赔偿。 2.精神上的损害赔偿。如慰间金, 其金额的衡量是依双方当事人的社 会地位、经济能力、教育程度、以及所遭遇的痛苦情况而定。 (四)婚约的解除 婚约解除不同於失约违反。婚约违反是单方面违反, 而婚约解除则可 分为单方解除与双方解除两种。 1.双方解除:是双方同意解除婚约,有无要求损害赔偿,互相言明后 就泾渭分明。 2.单方解除:则必须根据法律所特别规定的原因,如对方与别人订婚、 或者再与别人结婚,即可单方解除婚约。另外,是某方受到 「禁治产宣告」,即个人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或与别人通奸发生 性关系,此情况则可让另一方考虑进行单方解除。合法的单方解除婚 约就不算违反婚约, 无须负法律损害赔偿责任。 进行订婚仪式 订下誓约:进行订婚仪式 订婚传统上称之为「文定」,如其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结婚的约束之意。俩人的心意化成能 留下深刻记忆的订婚仪式是相当的重要的。自古以来订婚时的传统礼俗相当多,特别是家中长 辈较讲究时。近来有些现代订婚仪式已较为精简,但男女双方皆需准备六样礼, 由于是在女方 家里举行,所以亲朋好友皆是女方家的重要客人,该有的礼数还是不可少。 ★ 订婚仪式 依传统习俗,订婚仪式的整个流程及需准备的物品项目相当繁琐,但近来 觉得传统订婚仪式太麻烦,想以简式方式进行订婚仪式的人渐增多了,但虽 说简式,双方的出身地区与俩家人的想法的不同,重视的程度与想法也会有所差异, 不过事先 双方能取得共识即可。对于聘礼金额,回礼等事宜, 因地区的不同多少都有些差异性存在,而 且双方家庭本来即存在的想法差异性加以考量,还是事先绵密的进行商谈取得共识会较好一点 。不管采用那一种方式,多是在仪式礼俗上精简, 而准备六样礼、祭祖、奉甜茶、戴戒指 ...一直到订婚宴等基本流程,还是当下一般人最普遍的订婚仪式流程内容。六样礼中,「手表 」可说是相当有人气的一种回礼。在国外虽没有所谓的六样礼,但在婚约时赠送手表回礼的情 形亦有,有些新人会在手表的后面刻上与戒指相同的名字,纪念日等等的方式,来作为俩人永 恒的纪念。准新娘们可在与未婚夫讨论后,在兼顾家长意见后,设计出属于俩人的不一样订婚 仪式喔。 ★ 订婚戒指 订婚下聘时,与聘礼的同时戴戒指仪式当然少不了。 订婚戒指除金戒、铜戒之外,近来以钻 戒为主的新人愈来愈普遍。 由于戴婚戒仪式不管古金中外均是象征新人俩从此结为连理, 召 告亲友共同分享此一喜悦的重要仪式,准新人们记得以神圣愉悦的心情来面对喔。 ★ 订婚宴 在订婚仪式完成后,一般由女方设宴款待。近来有些饭店开始针对准新人推出一些订婚宴 PLAN,由于这些订婚宴PLAN通常在价格上会较划算,有效的利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在 欧 美,订婚仪式之后,招待与双方家人较亲近的亲友,举办自然温馨的PARTY亦是一般普遍的方 式。 不拘腻于形式与进行方式,以AT HOME与温馨方式进行居家式的PARTY, 前来参与祝贺的 人亦能以较轻松的心情来参与。 另一方面,在日本也有所谓「婚约」仪式后的餐会,一般而言 以双方家人或媒人为中心, 选一家日式料亭或近来有些新人选择在高格调的餐厅或饭店进行宴 会的情形都有。

订婚时亲家换杯的讲究

订婚有什么讲究!?

各地的风俗不一样,订婚的过程也可不一样,下面的就供你参考吧;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倌要上路迎娶了!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你总听过吧! 所以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另外,又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订婚时亲家换杯的讲究

中国订婚有哪些讲究和做法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有些地方讲究的多,就相对复杂一些,有些地方很简单,双方家庭协商一致就OK ,不知道楼主是想问中国哪里的订婚风俗。

订婚时亲家换杯的讲究

女儿订婚时男方父亲敬酒的杯子坏个洞但是没见碎玻璃好吗

这个有点不好
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杯去喜来
不要相信这些
幸福要靠自己掌握的
祝好运

无为这边订婚有什么风俗讲究?

订婚前先由媒人向双方父母说合,然后由男方送爆竹至女方家作为初步婚约,未送爆竹者先送庚帖亦可(俗称:发八字。所谓发八字,就是男、女双方的生辰之年、月、日、时、辰干支)。有的先请先生算命看看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不合后再订。    在“八字”没有大忌的情况下,再择日子向女方行过门礼,即给女方扯几件衣服,买几样头饰,配上几头(户)水礼(即:鱼、肉、糖、酒及猪肚子、心肺六色礼,其中堂叔、母舅为四色礼,一般亲戚仅送鱼、肉两样),由媒人和男方长辈配好贴上红纸的担子,礼品上用红线、红纸、红布包扎,并要求人数要成双,处处不离糕和松柏,象征步步高和万年长青。挑着担子送往女方的门上,燃放爆竹后女方以酒席宴请,称谓订婚酒。通称“过门”,含南称“小过门”,含北称“送达号”,以示姑娘已经订了婆家。县内“箩窝订婚”者较少,指腹为婚者罕见,青少年订婚者居多,先抱养童养媳而后再婚者十分之一上下,订好即娶者少见。   女方在接到男方送来的庚帖,随后又将女方的庚帖带往男方。并把男方庚帖的上联抄在女方的庚上方(右方),并在下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俗称:传庚送帖,发“八字”才成双对。至此订婚的事宜才算结束。从此男、女双方的父母就成了儿女亲家。   男女双方订婚后就算一对未婚夫妻,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向女方的父母及长辈拜年、送节。双方家庭有红、白喜事都要作为正式亲眷到场行礼(行情)。   订婚后有的过三年五载,有的还要等个十年八年的,一般根据双方的年龄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再决定结婚的年月。在男方的年龄、经济条件成熟后,想在当年迎娶时,在春天要送过门礼,并要接一次客(俗称:接春酒),含南称“大过门”,主要是宴请女方的亲戚,但女方的父亲必须到场坐首席。男方的主要亲眷也来陪客,这时男方的亲朋也要送贺礼,待到结婚时再行第二次贺礼。含城、含北无此礼节,只到婚期前夕行一次大礼结束了事。   在接春酒(大过门)期前,先请算命先生选择喜日,一般的婚期都在农历的十冬腊月,腊月的日子不过二十,因为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送灶准备过年了。在接春酒时就要订好年内某月某日为婚期。俗称“择日子”。   结婚前的中秋节,男方要向女方的亲戚送节礼,而这个节礼要按规矩办,女方的堂叔、母舅、姑爷(父)、姨父以及表兄、表姐等都要送份节礼。民间称这个节礼叫“拖酥”。收了这份“拖酥”礼的,都要准备给姑娘送嫁妆。   这一次拖酥礼品主要是:鸭子、猪肉、糖、酒、月饼、鱼六色。岳父家还要加桂圆、荔枝(以示婚姻圆满相互知己)等礼物。也有“折干”的,即每份礼物一次包钱送去。在送礼时,男方将择好的日子,用红纸写好,以红布包缮,由媒人陪着一道送至女方家,这样结婚的时日已经定夺,不可随意改动。

订婚有什么讲究吗?需要注意什么?

102"
订婚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 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订婚在法律上是属于一种契约行为, 这是一种身分契约。此身分契约具有几点特点: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婚约必须男女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具有法定的订婚能力者, 才能从事订婚行为。对於订婚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龄为标准:男满二十二岁,女满二十岁即具订婚能力。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固然应该遵守,但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能够履行的,不能强制执行。另根据《婚姻法》第八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因此,订婚了不算夫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八条【结婚登记】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订婚的程序都是什么?

订婚的程序 1.祭 祖 男方在出发前先祭祖,祈求姻缘美满。 2.出 发 订婚当日男方携带聘礼(六礼或十二礼),鸣炮出发前往女方家。 前往女方家的人,应由男方年长亲友担任(最好以男生为主);父母、准新郎加2人,共6或8人。 人数/礼车数须为双数,但避免4或8人,礼车数一般为6辆。 双方看好戴戒子时间(通常早上11:00前左右),男方应提前一小时到达。 3.迎 纳 男方纳聘车队到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时"鸣炮",女方也"鸣炮"回应。 媒人先下车,其他人接著下车;新郎最后由女方家幼辈开车门请出,新郎给幼辈红包(开门礼)。 4.介 绍 男方亲友依序鱼贯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给女方。 5.纳 徵 男方工作人员抬春盛(现称红木盒)聘礼进入女方客厅,女方接受聘礼赏予红包(扛夫礼/车夫礼),并将聘礼一一陈列。 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等礼单点交付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聘礼收好并在神桌上陈列供品。 6.奉甜茶 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座。 新娘此时由一福气妇人牵引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一一敬茶,杯数与被奉茶人数相同,不可有多或少,媒人随旁念吉祥话祝福。 7.压茶瓯 稍后再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捧茶盘出堂收茶瓯(杯),男方亲友将红包和茶杯(红包卷起放入杯中)一一置于茶盘。 8.挂手指 戒指:分金戒、铜戒(取其音,表示同心。亦可用钻戒取代)用红线相系。 时间到时,由福气妇人牵引新娘入大厅。 在双方家长与亲友的见证下,准新娘面向外坐在大厅中的高椅上,双脚放在矮椅上(如是招赘则面向内)。 戴戒指,先戴新娘中指再戴新郎中指(通常只套到第二指节, 男女皆左手),媒人念吉祥语。 新郎交官颔钱(红包)给新娘,媒人在旁念吉祥话。 准婆婆替新娘戴上项鍊,见面礼之意。 戴完订婚戒指后,媒人提出双方改换称呼,一一称呼过。 9.祭 祖 请新娘之舅父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男方提供) 点「排香」两对,女方父母及准新人各一,共四份。 媒人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拜神明、祖先,并告婚事以定 祈求保佑。插香柱时,一次插定不可重插。(忌讳:有重婚之可能) 10女方回礼 女方回送男方礼品称为"回盛"(又称"压盛),摆入男方"行聘礼品"取出后的空盛内。 女方将男方所送来的"行聘礼品"回送一部分。 新娘事先备好送新郎从头到脚的随身用品(6件或12件)。 传统回礼。 若聘金退回或只收小定,女方留下红条,媒人自女方家长手中接下,转交男方家长。 11.订婚宴 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设宴。 用餐结束男方家长给"压桌礼"红包,"姊妹桌"红包。 女方并应备鸡腿扎红纸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 女方幼辈捧脸盆水(内放毛巾)给男方来客洗手(男方给"捧面盆水礼"红包),如在餐厅宴客则可省略。 男方并致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以为谢礼。 宴客结束,男方离开时不说再见,以免滋生枝节。 准岳父给新女婿一个"赏面礼"(可略)。 准婆婆给新媳妇一个"赏面礼"(可略)。 12.赠 饼 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新娘不可吃自己的喜饼。

大见面(订婚、会亲家)都什么习俗啊

各地不一样:

  订婚习俗-北京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
  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
  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 此其大略也。
  今就我所记亿的汉族旧式婚礼记述如下:
  一、放定
  放定是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一般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民智已开,结婚双方本人也都有了发言权。因此在媒人(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大媒是双方亲友,小媒是媒婆子)的撮合下,由父母将情况转告子女,带有对方像片,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
  面相是由媒人选定合适地点,使双方见见面,也只是偷看两眼而已。经过面相,如未发现本人有大的缺残,就必须放定。放定时需择专日通过媒人,将男方交给女方的信物转送女方,并更换双方的庚帖。
  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一般使用纸店印好的龙凤帖。龙风帖一份摺子两个;颜色不同,一红一绿。红色的属男方,绿色的属女方,上面印有黄色的龙凤花纹,帖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例由男方备办;请人书写。写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所谓“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怀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时,媒人将女方庚帖带回,便完成放定手续。放定仪式也可以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选一家饭庄宴请大媒,双方当面办理,一并选定结婚吉期,再办理过礼手续。
  二、过礼
  过礼是男方将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另外备有送给女方的礼品。
  礼品有鹅酒(双鹅双酒或单鹅单酒);鲜鱼、猪腿、羊腿、糕点等。(糕点一般是龙风饼、状元饼、水晶糕)鹅、酒、鱼各占一拍。衣服、首饰也可用高拾抬去(高抬是用一张长方形桌子,桌面四周围以小栏杆,桌面下穿两条棍,由两人抬着)。其它食品则用食盒(长方形双层大木盒,盒子置于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着)。
  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全由官客担任)押送。事后,女方应将猪腿、羊腿各一只送给两位大媒,以示谢意。
  三、过嫁妆
  过嫁妆是在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连同箱笼、衣服、被褥、首饰,个别家还暗送木器家俱。另外,还有一盏长命灯,也就是一盏铜或锡制的点灯草的灯台。
  运送工具有用高拾的,也有用“窝脖”(即用肩扛的雇工)的。用高抬的可分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这要看女方的经济条件。少于十六抬的,就找搬运工搬运。押送人员除两位大媒外,女方还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嫁妆送到男家后,男方将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并请送妆官客过目。个别家还找来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谓之“响房”。
  四、婚礼:
  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
  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
  娶亲行列到女方后,举凡新郎拜见女方主婚人和请新娘上轿等,全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请……”三请之后,老蛮扶新娘上矫。新娘盘腿坐,落轿帘。新郎仍乘绿轿前导。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礼服——蓝色长袍、青马褂,头戴小礼帽,足穿青缎粉底官靴。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全由伴郎陪伴。迎亲回到男方,新郎由伴郎照顾下轿,入内休息。
  新娘所乘花轿直抬到礼堂前落轿,抽去轿杆。这时礼堂中央花烛高照,上面供着天地牌位,已由所请的“老寿星”(男方的老年长辈)上好香。供桌和花轿之间,左右各设两把椅子,靠桌坐着两位伴嫂,挨着坐的是两位伴姑。这时老蛮端过一个茶盘,内装糖茶五杯。伴嫂伴姑每人一怀,余一杯由老蛮端着,掀开轿帘从轿内一过,算是奉给新娘的,如后再逐一将茶杯取回。伴嫂伴姑只接茶在手,并不饮用。送茶后,赞礼人赞:“请新郎入华堂。请……”三请后,伴郎伴新郎进入堂中。赞礼人随赞:“向上打躬”,“向轿打躬”。新郎行礼后退出。这时赞礼人再唱诗赞,请新娘下轿。新娘便由老蛮扶持下轿,站在供桌的左前方向供桌,撤轿。再请新郎入堂拜天地,行三叩首礼。
  礼毕起立。这时赞礼人赞:“请老寿星祝寿,请……”三请后,老寿星登堂。由赞礼人递过一个用红纸包裹上插喜字的寿杖(用秫秸杆制作)。老寿星双手捧寿杖先在新郎头冠上扣三下,念“多福多寿多男子”;再在新娘凤冠上扣三下,念“永富水贵永康宁”。老寿星祝寿后退出。这时赞礼人赞:“夫妻对拜”。男作揖,女万福。礼毕随唱送新郎、,新娘人洞房。这时用彩绸连接新夫妇,新郎倒退,引新娘入洞房,并肩坐于床上,谓之“坐帐”(再往前些年入洞房时,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备捧着烛台前导。烛台上一结红绸,一结绿绸。两小孩各为“执烛”。事后,红绸赠男孩,绿绸赠女孩)。坐帐时新娘坐上首。新郎这时用老寿星祝寿时用的寿杖挑下新娘头上盖的盖头。新娘这时才露出真面目。然后,由伴郎伴嫂各端着一个酒杯,请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新郎新娘各沾一沾唇,换酒杯,新郎新娘再各饮一次。随即换上两小碗冰糖莲子,如前互相交换着各尝一些。于是“坐帐”礼成。
  新郎退出卸去花红休息。这时老寿星送焚天地码。拜堂之礼告成。吃头桌饭:吃头桌饭就是新婚夫妇同桌吃头一餐饭的仪式。当厅设一面八仙桌,桌上摆各种果品菜肴、酒具和餐具。新郎新娘对面坐,新娘坐上首,连同拜堂、坐帐,新娘共三次出上首,谓之“一进夫门三上”。打横坐的是上面伴嫂,下面伴姑。伴郎无坐位,只得站在新郎身后。这几位陪客连同其他来客都可以给新郎新娘斟酒布菜,说吉祥话。但是坐着的六位谁也不许真吃真喝,走个形式而已。
  起席后婚礼基本结束。再后就是拜祖、拜长辈,和平辈晚辈见礼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80aecb0100oj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