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日常谚语生活谚语[优秀109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句子都很熟悉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那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经典的呢?收集了关于日常谚语生活谚语[优秀109段]的内容,供您参考。

日常谚语生活谚语 一

1、朝刮三,夜刮四,不晌不歪刮一日。

2、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3、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

4、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5、遗子千金,莫如教子一经(书)。

6、本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7、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8、【清水煮挂面——有盐在先】(歇)挂面里搀有少量食盐。盐:谐“言”。指事先把该说的话说清楚。

9、【不钻不穴,不道不知】(谚)物体不钻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说就领会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话说清就容易引起误会。 也作“不钻不透,不说不知”。

10、咸物返潮天将雨。

11、揪花开,谷出来。 揪花开,麻出来。

12、【吃惯的嘴,跑惯的腿】(谚)常吃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吃;常玩养成了惯性,就总想去玩。指贪吃贪玩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由自主。

13、对时雨 连几天

14、广交不如择友,投师不如访友

15、良田百亩,不如一技随身。

16、【石臼里的泥鳅——无路钻】(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脱不了。

17、一年种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8、【森罗万象】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取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李明权)

19、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20、人穷只怕志气短。

21、木瓜开花种小豆,小豆开花收木瓜。

22、话多劳神、食多伤胃,忧多伤脾、气大伤身。

23、【打醮水】(惯)醮(jia。)水:做道场的布施。指强迫人出钱。

24、【强盗遇着贼偷——大来小往】(歇)指昧良心得来的大宗钱财又被坏人一点一点地暗算走。

25、【逮着旋风就是鬼】(惯)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比喻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

26、【三十晚上咽了气——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长久,即将死亡。

27、公案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袜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着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脍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人“无分别智”。正如宋代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么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代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牛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

28、【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释义:比喻立场不稳,哪边势力强就倒向哪边。“两边倒”又作“两面倒”。 例句:还有肖闻喜,这个同志在正确路线下表现不错,可是错误路线一来就晕头转向了,说明他软弱,脚跟不稳,“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29、【门口挂笊篱——小店】(歇)旧时北方有的地方小客店,常以笊篱代替招牌,悬挂在门口。指小客店。

30、【力士】《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后泛指力气大的人。如冰心《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文贤)

日常谚语生活谚语二

1、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3、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4、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开天。

5、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6、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7、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8、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9、青蛙打鼓,豆子入土。

10、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11、【人不要脸,百事可做】(谚)人要是不顾脸面,不知廉耻,那就什么样低级下流的事都能做出来。指人必须知耻,然后才能做到行为有格。

1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3、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14、【滴水之恩,不忘涌泉相报】见“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5、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16、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17、什么都缺别缺钱,什么都有别有病。

18、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19、一片磨子当场锻(断)。

20、柱石脚下潮有雨。

21、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22、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23、青蛙叫,大雨到。

24、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25、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26、柳絮扬,种高粱。

27、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28、圩田好作,五月难过。

29、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0、【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谚)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显示一番,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的。旧指发达之后理应回故乡显耀荣华。 也作富贵若不归田亩,如著锦衣黑夜游。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31、【腊月生的孩子——冻手冻脚】(歇)冻:谐“动”。指动作不规矩(多指性骚扰)。

32、东风急,备斗笠。

33、命薄福浅,树大根深。

34、一艺不通一世穷。

3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谚)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通过正道取得钱财。

36、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37、一日三笑,人生难老。

38、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39、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40、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日常谚语生活谚语三

1、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2、夜星繁,大晴天。

3、前人栽树后人凉。

4、三分医,七分防。

5、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6、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7、【一跤跌入青云里】(惯)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运。

8、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9、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10、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11、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12、泥鳅静,天气晴。

13、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4、【过五关斩六将】(惯)小说《三国演义》描写,蜀国大将关羽单骑连闯五道关口,斩杀曹操六员守关将领而冲出曹营。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建立卓越功勋。也比喻不平凡的经历。

15、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16、头马不惊,马群不乱。

17、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18、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19、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20、枣芽发,种棉花。枣芽发,芝麻瓜。

21、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22、【烂板凳——高谈阔论】(歇)板凳烂了,是因为有人长久坐着“高谈阔论”。指只会空发议论,不干实事正事。

23、【一知半解】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直接的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书信集·致陶亢德》) (李明权)

24、猩猩常不足,糊涂做公卿。

25、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26、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绣花针。

2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8、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29、【诸葛有智,阿斗有权】 释义:诸葛:指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阿斗: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为人庸碌无能,后用来比喻无能的人。诸葛亮有智谋只当了丞相,刘禅无能却当了皇帝。比喻有才能的人无权,无能的人却有权。 例句:他冷冷地笑了几声:“诸葛有智,阿斗有权,我们给踩在脚底下。”

30、【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 释义:比喻各种力量同时兴起。 例句:人们全笑了,说:“不要紧。这叫春雨落地,草苗一块儿长,广大人民的抗日要求是很高的。明天高部长到那里去,整理整理就好了。”

31、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32、【人老骨头硬】(惯)1指人老。 2指人虽然老了,却精力充沛,劲头十足。

33、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34、【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特指女人被缠残了的小脚。此等残缺之“美”,为汉文化所独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废除妇女缠足之陋习。 女子缠足之风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称帝后,令宫嫔窅(ya。)娘以布缠足,呈新月状(亦称莲花状)。因其足骨已残,故较常人之脚小得多,故其足始称“三寸金莲”。 陶宗仪《辍耕录·缠足》:“李后主宫嫔窗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做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窅娘就成了女子缠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导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这种华夏独有的以病态为美的畸形审美习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莲”。 清入主中原后,因满族妇女无缠足的陋习,故而康熙帝曾下过禁止妇女缠足的诏书。但在强制程度上,较“留发不留头”和缓些,故而收效甚微,汉族妇女还是照缠不误。辛亥革命后,这一陋习才逐渐废除,彻底根除则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

35、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36、日出日落,云彩烧红,不雨也有风。

37、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

38、奸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无半点真心。

39、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