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艾灸耻骨穴有什么作用 艾灸有什么作用?

艾灸有什么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艾灸耻骨穴有什么作用

束骨穴有什么作用?

束骨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输(木)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第四跖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第四趾底总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痫,腰背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名解】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艾灸耻骨穴有什么作用

艾灸有什么作用?

艾灸就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宝,是中医的重要疗法。几千年的应用表明,艾灸的疗效是确切的,中医认为艾灸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艾灸主要能温经散寒,艾叶性温,点燃后艾灸,可以使热力直达皮肤经络,温气行血。 艾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力,能够祛除体内寒湿,以达到因为经络堵塞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经络通了,气血的运行就顺畅了,疼痛也就自然消失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

因此,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通过艾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理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滞留凝涩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疾病,效果非常显著。冬季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散寒通络作用,每到冬季,有些人总是比别人穿得厚,但还是手脚冰凉,在中医看来,这就是身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的表现。由于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就说明这个地方经络不通,气血难以达到。较为常见的是四肢发凉,特别是脚部冰凉,这经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所以我们要用艾灸为身体升温、排除寒湿,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经络自然畅通。

艾灸能拔毒泄热。唐代《备急干金要方》这本书籍里有记载,艾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艾灸治疗作了论述。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建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古书籍《针灸大成》中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现代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美容还可以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使老化细胞代谢,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延缓衰老。

艾灸耻骨穴有什么作用

腹哀穴有什么作用?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另说大横上2寸(《备急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穴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穴治肠鸣。 〖阴作〗 直刺 1~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腹哀穴 足太阴阴维之会。 〖别名〗肠哀穴,肠屈穴。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艾灸的作用是什么

艾灸的作用:
1、清热解毒,调节机体功能
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2、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
3、行气通络,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4、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运行
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
5、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疗疾病之外,还具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

阴交穴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阴交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交穴-局部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阴交穴-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阴交穴 阴交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交穴-局部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阴交穴-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不孕症、治疗月经痛、治疗妊娠恶阻等。

做艾灸有什么用?

艾灸的作用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预防保健: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防病于未然的理念,艾灸除了治病外,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对寻常百姓来说,艾灸操作简单、功效明显,适合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方式。

  可以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俗言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艾灸足三里可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有助于祛病防病,是百姓保健的常用方法。

  温经散寒:灸法最大的特点是治疗过程中可以生热,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对外感风寒湿邪、素体阳虚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效果明显。临床上,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宫寒不孕、腹泻等病症用艾灸的治疗效果很好。

  四肢怕冷,手足不温的朋友,可以艾灸三阴交、足三里、悬钟、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有助于改善疏通经络;痛经是年轻女性常见的病症,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具有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效果,可以作为年轻女性的常用保健方法。

  扶阳固脱:阳气是人的重要精微物质,阳衰则阴盛,而灸法能够祛除阴寒,振奋阳气,适合身体虚弱、阳气衰微的患者。气除有温煦的作用外,还有固摄的功能,气不足可出现脏器下垂之症,灸法对本类病症也有很好疗效,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肛门脱垂、大气下陷等。

  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若出胃寒腹冷等症状,可以艾灸神阙、中脘、气海等穴,有助于缓解症状。

  化瘀散结:瘀指的是瘀滞,包括气瘀、血瘀、痰瘀等,影响经络的运行。灸法能起到化瘀散结,疏通经络的作用。中医讲“不通则痛”,血瘀阻络诸症,均可采用艾灸法治疗。比如,腰痛可以艾灸肾俞、大肠俞或者痛点所在部位;肩周炎可以艾灸肩髃、肩髎、曲池等穴。只要坚持治疗,一般均有一定的效果。

  引热外行:艾灸的温热可让已经有的一些热病有了去路,例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和甲沟炎等可以达到“引郁热之气外发”的效果,一般在患病局部用艾灸进行温和灸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