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百会穴有什么好处
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3日常保健
按摩
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可以疏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高血压的朋友用此方法,每天坚持,可以使血压稳定并降下来。对于低血压患者,刺激百会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压的作用。
叩击法
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百会为诸阳之会,轻轻叩击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可用此方法缓解。
点揉法
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会穴上,先由轻渐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30-50次。如果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内脏下垂、脱肛等症的朋友,开始按揉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后逐渐加重,按摩的次数也可随之增多。
温灸
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防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中医学中的穴位具体是什么部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中医有哪些按摩解酒方法?
饮酒后感到不适、头痛、胃痛等,不妨试试穴位按摩,有一定的纾缓及辅助作用。注意以下按穴位方法,每次2秒钟,每穴按压做3至5分钟,以穴位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为佳。
头痛,按压百会穴,此穴位于头顶部,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等。位置: 在头部正中线和两耳联机的交会点,用拇指轻轻刺激即可。
胃部不适,按压内关穴,此穴主治征状包括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呕吐等。位置: 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两指处,两筋之间,按压时有较强烈的酸麻感。
酒后疲乏,按摩足三里,此穴主治胃痛、下肢痿痹、泄泻、便秘、脚气、水肿、气短等。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位置: 在下肢外侧膝关节下方3吋,距胫骨前缘外1吋,按压时感到酸麻即可。
护肝,按揉肝经的中封穴、太冲穴(太冲穴在脚背大拇指和第二指结合的地方向后,
在脚背最高点的凹陷处.)可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酒醒神。中封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当足内踝前,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接合部之前凹陷处。饮酒后按揉这两穴,就可以增强肝的解酒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