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孩子的哭闹?
孩子小,需要大人直接塑造他们,所以你的尊重和说理是无效的。很多时候,人们的尊重其实就是放任、模式、不管的托词而已。教育一般的大多数的孩子的方式不能这样,这个方式更适合那些能力强且内向安静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原则之一是让孩子尊重你这个父母,而不是父母尊重孩子。这不是文化价值问题,而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孩子虽然会点头称是,也会理解你说教的部分内容,但由于这些规则还没有内化到他们的行为约束机制中,所以过后就烦也是正常的。所以,一般的单纯说教没有什么用,如果持续时间长的纠缠那就更没有意思了,就是无理和无聊嘛。就事论事,对孩子不能的要及时支持,对孩子恶意而为的要及时惩戒。离开房间和关禁闭这个方式最好不用,对孩子的持续性伤害远远大于一顿暴扁,而且效果奇差。孩子持续性哭闹和无理纠缠发生时,你首先要分析孩子的状态。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困倦、疲劳、早起、窘迫、不舒服等原因引起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只要你找对原因,会很好安抚的。只是对不满足就哭闹的情境性任性纠缠要及时终止,方式我不说了,地球人都知道。qz_0923说的冷处理,其实就是不理会,这也是一种方式,但只是对敏感的孩子有用,对长时间作闹的孩子没有用。但她说了一个基本的行为矫正原则是绝对真理:不能让孩子无理取闹得逞,否则就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孩子在意你的反应方式,是因为你的无原则的尊重造成的,你把自己降低得比他还低,他感觉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就是一个奴才。所以情感上接受不了,做梦也再重复。有一个说法:梦是愿望的达成。另外,你和孩子都不要每天囚在家里,多和别的家庭接触,这可能对你们都有积极的影响,孩子的作闹也会少很多。
孩子和家长闹情绪,怎么处理
孩子和家长闹情绪,家长应该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静静地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等孩子安静以后,慢慢的靠近孩子,用柔和的语气和孩子勾通,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和他所希望的结局。然后家长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回归正常。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内心需要,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往往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造成孩子情绪压抑、自卑、冷漠、内心冲突等,很多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和孩子的心理困扰往往就来自于此。现在,让我们解读一下孩子的情绪究竟传达了哪些讯息,怎样才是最科学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
阅读此文前,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
●“来,爸爸带你去游乐园玩,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 ●“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闹妈妈就不爱你了啊!”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 ●“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 (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 A 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愤怒、悲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给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帮助他学会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学会处理他所面对的问题。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会形成逃避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习惯,如逃避上学、无度上网、回避交流等,而不是积极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 B 类——“惩罚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达悲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你担心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被歧视、受虐待等。所以,你企图用犯罪感、恐惧感、内疚感来消除孩子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且常常有犯罪感、恐惧感和内疚感。
★ C 类——“冷漠型”父母:
你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一个恐惧的孩子会经常没有安全感,胆小怕事,做事畏首畏尾。
★ D 类——“说教型”父母:
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此时,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仿佛身处黑洞,得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训导,只令他苦上加苦。道理懂的过多却常常做不到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经常自我批判、自我否定。
以上四种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 EQ 型
EQ型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
EQ型的父母善于感觉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伤心流泪时,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和痛苦;看到孩子生气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愤怒与失望。
因为父母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也更能接受自己,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
EQ 型处理他人情绪:
1. 接受:(对方有情绪)你看来有点情绪(愤怒、焦虑、紧张),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谈谈吗?
2. 分享:先谈情绪,后处理事情,你身体的感觉是…… 你内心的感觉是……
我遇到这种事情曾有过XX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内心体验,身体感觉)
3. 肯定与设范:可被理解、接受的部分(需要、正面动机)给予肯定,发现无效的部分做出改变。
4. 策划未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方法,更有效地满足需要、达成正面动机。
EQ 型父母的处理技巧分为4步:
步骤1 : 接纳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身体(重点是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宝贝,我看到你似乎很伤心的样子,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或者,“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父母须明白——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特别提醒: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 : 分享
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具体做法:帮助孩子去捕捉内心的情绪。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错怪了,很愤怒,是吗?”
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们的感觉,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愤怒、混乱、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时,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 如果孩子急于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你可以用说话把孩子带回到情绪部分。例如: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心里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呢!现在你心里觉得怎样?”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
◆ 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步骤3 : 肯定与设范
肯定指的是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肯定孩子行为的正面动机,设范是在肯定正面动机的同时告诉孩子他的什么行为自己是不接受的,或是引导他看到他的哪些行为是无效的。
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需要后,你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能被容忍的。或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引导他看到自己期望怎样,他的做法是否会得到他期望的结果。
例:“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你期望能够把自己的游戏机保护好,开心地玩,对吗? 同时,不可以用打人的方式。你可以和他商量,来,妈妈教你怎么和他商量把游戏机要回来,好吗?”
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和期望(需要)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需要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步骤 4 : 策划未来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接纳、分享、肯定与设范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此时,孩子已经领悟到: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接下来,你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 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游戏机不被别人拿走,也有机会坐在汽车前座等。
◆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
“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
◆ 和孩子讨论:为了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例如:“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些什么,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闹情绪怎么办?
每个小朋友都有闹情绪的时候,他如果是不想刷牙,那就给他看看那些小朋友牙齿不好的图案片,然后告诉他说小朋友不刷牙,以后牙齿就会像那样很难看。不要强迫着让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可以从侧面引导他。
孩子有情绪怎么办
当孩子闹情绪,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四步“行动指南”:
1.认真倾听孩子
当孩子表现出闹情绪时,他已经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全神贯注、认真倾听,孩子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这也会让孩子觉得更安心和安全,同时更愿意向父母诉说更多的情绪。当然,这里的倾听一定是出于真诚的态度,而不是为了表现出倾听而刻意做出努力。
也许,您会说,有时候孩子闹情绪不会说,不会闹,会特别安静,这个时候怎么倾听呢?其实这时也可以倾听,只是这时候您不能用耳朵倾听,您需要用眼睛、用实际行动“倾听”孩子的情绪。当看到孩子脸上紧皱的眉头、失神的眼睛、沮丧的表情时,您可以走到孩子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安静地陪他坐着,即使不说话,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陪伴。也许过一会儿,孩子就会和您说说自己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不说,孩子的心情也会因为您的陪伴得到安慰。
2.积极回应,表示您对孩子闹情绪的接受
在倾听孩子的同时,父母时不时地以“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对孩子的描述和情绪表现做出反应。这样不仅让孩子更真实地感觉到父母在认真聆听,也让孩子从回应中感觉到自己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感觉到自己诉说的事实和暂时的情绪是被父母接受的。这等于说,孩子们不舒服的感觉在父母这里有了发泄的渠道和安放的场所。就这样,在回应时,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但需要提醒的是,这时的积极回应是接受孩子闹情绪这一事实,而不是要认同孩子的错误看法。比如,孩子哭诉考试没考好,您可以一边听一边说“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你才这么难过。”但是如果您这样回应孩子就不太好了:“我也觉得考不好让人很难过。”这等于您认同了孩子难过背后的错误看法——即考试成绩太重要了,考不好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心事。
3.理解并用适当语言概括孩子情绪背后的认识和想法
有时候,孩子做错事情,受老师批评,或是考试失利,自己就会伤心难过。这时候孩子们最希望听到的不是家长们讲大道理。因为孩子会难过、伤心失望,会闹情绪,本身就代表他们是懂得那些大道理的。这时候孩子们最希望的是父母能真正理解自己情绪的产生不是无理取闹。
很多家长常常在孩子闹情绪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闹情绪。有的是直接问孩子为什么,有的则是给孩子一大堆指导意见,这些都绕开了孩子当时的状态,即导致他感觉不好的原因。其实面对闹情绪的孩子,在听完孩子的描述后,家长可以尝试着用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比如,上面举到的孩子考试失利的例子,家长在听完之后可以说:“认真复习却没有考出好成绩,感觉像是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还可能会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不努力、不好好学习。我想你一定很难过吧。”
这样可以帮孩子认清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真正感觉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孩子的注意力也会从情绪转移到背后的问题上,迈开真正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问题。
4.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等过了前三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大多已经开始转移到实际的问题上来,而不是在原有的消极情绪上转圈了。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和孩子来商量实际的解决办法了。这个时候,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打算怎么办,合理的家长可以多加鼓励和赞赏,不合理的家长可以提出疑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和接受建议。
说了这么多,也许您会觉得,面对孩子的情绪都有这么多条条框框,教育真是个麻烦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哪有随随便便的呢?不过,上面这四点,要说简单也很简单,那就是认真倾听、积极回应、真诚理解、积极帮助。相信一步步做到这几点,孩子的消极情绪一定能慢慢化解,展现在您面前的就会是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以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实际行动了。
孩子闹情绪发脾气怎么办?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孩子内心还是很明白的,能够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厌恶,我觉得孩子现在的情绪问题和孩子的语言有很大关系,孩子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就容易形成急躁的心理,表现出来就是一些问题行为如:发脾气,推人,有的甚至有攻击行为。如果能够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情绪或许会好一些,可以尝试多去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语言!
孩子总是闹情绪,脾气不好,怎么办?
情绪丰富的孩子都很善于表达。为了促进孩子的情绪发育,有些事情父母必须知道,那就是即使孩子能够叽叽喳喳地与人交谈,但他目前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怎样、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因此,父母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最好用“直播”的方式,做“现场解说“,告诉孩子在几种情形下,正常人会产生的想法和心情。 例如,在路上看见某个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的时候,父母要说“哎哟!那个孩子摔下去的时候一定很害怕!多疼呀!”通过类似的教育,孩子就能知道“害怕”“抱歉”“吃惊”“丢脸”等语句和情绪,并同时了解产生这些情感的相应情形,从而说出符合类似情形的语句。 让孩子具备丰富感情的难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在父母本身的感情并不丰富的情形下,让孩子自己实现情绪发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采用这种替孩子说出想法和情绪“直播”的方式,父母的情绪也会得到发育。 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发号施令 “和长辈说话要用‘您’!” “规规矩矩地坐着吃饭!” “要让着小朋友啊!” 大部分父母经常这样和孩子说话。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父母,我都感到非常郁闷。原因在于,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和冲孩子发脾气没什么两样,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用敬语、为什么要行为举止有礼貌、为什么要谦让,而只用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他会认为“我是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 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时候,应该用让孩子很容易听懂并接受的“对话_方式而不是命令式来说。对话就是孩子先听听父母的想法,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按父母要求去做的过程。经过这样的对话过程而做出的决定,由于是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因而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 此外,在告诉孩子要怎么做的时候,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样。如果一边跟孩子说“规规矩矩地坐着吃饭”,一边自己吃饭时摇晃着腿,孩子对父母的话就不会信服。因此,父母想要教育3~4岁的孩子应该做什么时,应该让他直接看到该怎么做,言传身教的效果比命令式地告诉他如何如何做强上百倍。
孩子情绪激动怎么控制?
你首先需要看看孩子作业对于他来说,是否真的很多!如果就是作业不多,小孩子闹情绪的话,可以多多鼓励!一点一点暗示,不要直接告诉他,他能完成,因为他在自我认知里已经认为完不成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焦躁,你和他讲道理,他是不能听进去的,除非你用武力镇压,让他因恐惧害怕而去听话!
你可以先陪他玩一会,整理一下他的情绪,然后告诉他就先写10分钟,我们能写多少算多少!写不完也没事,我们尽力就好!不要把作业当成作业去完成。如果这10分钟他能安安静静地写好,你再给他鼓励鼓励!再来个10分钟!一点一点引导!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把作业当成作业去完成,可以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给孩子一个奖励。今天完成作业用了1个小时,明天就可以是40分钟,只要在能做对的情况下,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孩子也是个锻炼!
以上都是个人经验,不知是否能解决您的问题,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