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现植树节的诗句[汇总69段],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上。
体现植树节的诗句 一
1、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2、《对酒》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7、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8、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2、《金陵驿》
1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4、《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8、《破阵子》
19、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20、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21、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22、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25、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体现植树节的诗句二
1、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
2、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3、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6、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梅岭三章》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0、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李梦阳
11、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古风》
12、天时地利与人和。——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13、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江淹《铜爵妓》
1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7、《满江红》
1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19、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号诚斋,自称全阳子、老狂生、锦窝老人,所作杂剧《曲江池》、《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今俱存。又有《诚斋乐府》行世。是著名的戏曲家,见《明史·诸王传》。
20、《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x地图》
21、《关山月》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4、《示儿》
2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2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2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1、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32、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咏北海》
33、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漫感》
3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5、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36、《杞人忧》
37、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38、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40、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4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