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经典84段)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句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经典84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 一

1、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2、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

3、【禅语人生】修行改变的不是你的生活方式,而是生活态度,你不需要因为修行而改变职业、朋友,而是不停从生活当中去体会无常的存在,改变以往认为的一切永恒,因为修心是为了让内心碰触真理,而不是让你的行为迷惑内心。

4、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5、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6、【禅心佛语】超越外在身份的限制,不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实真相,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7、【圣经句子】293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罗3:25)

8、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9、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10、【禅语人生】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谁的自相续中具备大乘的思想和精神,谁就是伟大的。大乘行者吃素的态度纯粹是为了爱护和拯救生命的利他之心,是大慈大悲之心。大乘行者吃素的态度是对众生生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而吃素,也是对众生生命极其高度尊重而吃素。

11、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12、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

13、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14、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15、【禅心佛语】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

16、要降伏“自高”心理,切莫轻侮他人。偏偏世间人多半是“欺善怕恶”;我们千万不可轻视欺侮他人,更应敬重修德具足之人。若对方修养欠佳,则应抱持悲悯之心,而不计较怨嫌。

17、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18、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19、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20、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21、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22、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23、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禅林宝训》卷一

24、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25、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26、悟即是佛法。

27、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28、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29、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30、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 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二

1、我们凡夫只怕遭受痛苦,而不怕造恶业,其结果不但尚未远离痛苦,反而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圣者只怕造恶业,而不怕受痛苦,其结果不但尚未遭遇痛苦,反而成办了自利利他的伟大事业。凡夫由于取舍颠倒,其结果适得其反:圣者由于取舍如法,其结果如愿以偿。

2、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3、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4、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7、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

8、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9、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10、【禅心佛语】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一生中,只要心淡如菊,声名显著,就会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就会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就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就会守之以和忍。

11、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2、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13、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14、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15、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

16、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17、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18、【禅语人生】悟道之人如何待事?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又不加以分别。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而我们普通人则相反。

19、【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心胸宽广容万物,立定脚跟做真人。可以改变的去改变,不可改变的去改善,不能改善的去承担,不能承担的就放下;一直往前看,不要让过去的错误,失误成为明天的包袱;态度比能力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学会谦逊低调,保持一颗感恩和敬畏的心。

20、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

21、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开悟,是为众生之慧命,若不能以众生之苦乐为己身之苦乐,是为自私自利,与无上菩提背道而驰,即使诸佛菩萨、善知识在面前,也会错过。

22、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3、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24、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25、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26、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27、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28、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

29、问:“云何为空?若道有空,还同质碍,若说无空,即何所皈依?”答:“只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见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见者,是名皈依。”——《神会语录》

30、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三

1、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yuer9.com】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2、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3、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4、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5、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6、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7、一生如烟花,不可能永【久久育儿网 www.yuer9.com】远悬挂天际;只要曾经绚烂过,便不枉此生。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话语本身不伤人,除非,说这话的人对你而言很重要。生活有进有退,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人生最值得高兴的事:父母健在、知己两三、盗不走的爱人。其他都是假象,别太计较。

8、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9、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10、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1、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12、【生活禅语】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勃勃野心,有着无穷欲壑,总想着身前拥有的多一些,身后留下的多一些。不要轻易在别人面前掉眼泪,那样只会让人觉得你很可悲。任何时候自己都要学会坚强。

13、【佛心禅语】索达吉堪布今日上师教言: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随时都要调整自心,观察别人的过失并不重要。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萨迦格言》中的一句话:“智者经常检讨自己的缺点,劣者老是挑剔别人的过错,就像孔雀喜欢观察自己的身体,而鸱枭总是给别人带来恶兆。”

14、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15、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

16、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17、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18、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9、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20、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21、【禅心佛语】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掌控不了命运,却能掌控自己,不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快乐是一种境界,幸福是一种追求。走过的路,才知道有短有长;经过的事,才知道有喜有伤;品过的人,才知道有真有假。什么都可以舍弃,但不可舍弃内心的真诚;什么都可以输掉,但不可输掉自己的良心。

22、【禅心佛语】工作人员介绍称,“龙椅”和屏风是按照故宫内的样式和比例仿造的,来就餐还可以坐上去照相,而戏台则是“唱戏用的”。“有些前来就餐的‘领导’喜欢听戏。”工作人员解释说。

23、大海深处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大海中飘荡着一根浮木,浮木中间有圆孔。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海面的盲龟恰巧顶住浮木圆孔之时,才能重见光明,获得人身。佛经用“盲龟浮木”比喻修得人身之难。我们则更要珍惜机会,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24、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