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日晷的手工做法 怎样制作日晷

如何制作日晷 带图的

怎样做一个日晷仪 材料: 一张薄纸板 木板或纸板基座 ( 30厘米×15厘米) 半圆规、磁性罗盘 透明胶条 制作方法: 用一张薄纸板可以剪成一个直角的三角形,这就是一个指示针。但首先你要知道,你所在地的纬度,这是一条想像的、环绕地球的圆线,纬度线与赤道平行。从赤道到地球的极分成若干个度数,赤道的度数是零度,北极是北纬 90度,南极是南纬90度,你可以在地球上找出你所在的纬度。美国约是在北纬30~50度;中国约是在北纬5~55度。 假设你所在的纬度是 40度,这就是你所做的三角形最长边(斜边)的角度。在直板上画一个15厘米长的基线(如图1),再画一个90度的角,沿这个角边线向上约长13厘米,从底线量出40度的角,并沿这个角画直线,完成了这个三角形。这条斜线长约20厘米,剪下这个三角形。画一个 30厘米×15 厘米的方块,再把这个方块的中间对折,使之成为两个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半圆。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底座。用胶条把前面的三角形贴在这个底座上,三角形的底边就放在使长方形分成两个正方形的折线上,三角形40度角的斜边端点放在半圆的中心(如图2)。 用一个罗盘针使太阳表成南北走向(如图 2),使日光表站立的直角边向北,圆心向南,也可以使直角边向正北方向而不是磁极的北极。一般街道都是正南正北的,你也可以在晚上借助北极星来确定正北。 日晷仪安置完毕后,在底盘上记下每小时的太阳阴影的位置。你可以得到日晷仪开始的时间在半圆的开始处是 6点,在三角形的直角边处是12点,在半圆的另一端是下午6点。每一个小时间距是一样的。这样,在晴朗的天气,你就可以用日晷仪来测时间。 我等级级不够不能传图。

日晷的手工做法

日晷是怎么制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日晷的工作原理: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休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现了日晷。 日晷,是最古老的、以日影测时的计时仪器,如今它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日晷测时的文明古国之一。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日晷乃西汉初年的遗物,距今已有约2200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众多的古代科技成就史,以日影测时原理制作并应用的日晷,可以说是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主要内容包括:日晷概述、有关天文知识、画法几何有关知识、各种日晷晷面线图设计及日晷总体设计概要等。本书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在阐述日晷的由来及其建造意义的基础上,侧重对其设计的核心问题——晷面线图设计展开研讨。根据地球运动规律,运用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的有关知识,对各种类型的日晷的晷面线图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其中,重点是给出各种类型的日晷晷面线图设计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运用这些公式可方便地绘制出种类型日晷的晷面线图。

日晷的手工做法

怎样制作日晷

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
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如图一。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如图二。
3、另取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个直角边长是从表盘中点到各个数字的距离,另一直角边长是最长边的一半,这就是晷针了。将晷针粘贴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如图三。
4、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纸箱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如图四,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5、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纸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如图五。
6、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小提示:细心的同学做好后一定会发现,这个日晷好像不是很准啊。的确,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比较简易的日晷制作,只能让同学了解太阳投影的变化。如果要让日晷走得更精准,在制作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许多计算公式,要了解地球经、纬度的关系,这些就给你们留到以后好好研究吧。
加油好好做吧!!1

日晷的手工做法

如何制作简单的教学用具——日晷

教你制作古代的时钟——水平式日晷DIY
水平式日晷,或者叫地平式日晷。这种日晷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是需要一些稍微复杂的计算。
步骤1:
画出晷盘图样。因为这种日晷的晷盘是水平的,不像赤道式那样与赤道平行,因此不同时刻的间距是不同的。
步骤2:
先用圆规画一个大圆,通过圆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标志性的时间刻度为,最左侧18点,右侧6点,最下方12点。假设某一时间刻度,比方说13点,与12点之间的夹角为 α ,太阳时角为t,当地纬度角为 Φ 。太阳时角是这样定义的,太阳一天24小时运行360度,因此每一小时运行15度。设定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时角为0度,因此13点的时角则是15度,14点30度,15点45度,以此类推。
这三个角度之间有个三角函数关系: tan α =tan t *sin Φ ,我们将t=15度,30度,45度……带入,通过求反正切函数,就能得到13点,14点,15点……时刻所对应的角度 α 。12点另一侧的11点,10点,9点……与12点之间的角度也符合上面公式,只是角度方向相反。
沈阳的纬度Φ =42.4度为已知,下面是我求出的当地水平式日晷的各时刻角度:(时间)(太阳时角) (各时刻对应的角度)计算这些数据需要一个科学计算器,或者使用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在“开始”-“程序”里面选择“计算器”,计算器“查看”选项里面选择“科学型”,就能够使用了。下面是我用量角器和直尺按照上述表格画出的水平式日晷的晷盘图样,能够明显看出时间刻度不是均匀的。
步骤3:下面我们来制作这个日晷的晷针。如下图,将A4纸折叠,在上面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底边与斜边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我用的是沈阳的纬度42.4度。
步骤4:
水平式日晷的晷针一般不是一根竹签那种的针形,而是利用这种三角形的斜边,如此晷针倾斜的角度很好掌握。用剪刀沿线剪下,注意标有“留边”的那条边要稍微多留出一点,为了用胶水粘接方便。晷针粘接好后,这个日晷就算完成了。
步骤5:利用指南针使日晷对准正北方向,此时三角形晷针的斜边与地轴平行。
步骤6:当有阳光直射下来的时候,就可以读时间了。读数的时候以晷针斜边的阴影为准,上图为13点多。其实这种日晷的制作非常简单,唯一的难点就是晷盘刻度的计算部分。如果你不会计算,又不怕麻烦的话,可以这样:先画好圆,确定圆心和过圆心的垂线,然后粘上晷针,摆正方向,手里拿块手表,每到正点的时候用铅笔标上,这样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也可以得到一个计时精确的地平式日晷了。而且这样确定的晷盘有个好处, 就是读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可以当真正的钟表使用。

赤道式日晷详细介绍

这是贴吧里关于自制日晷的文章:http://tieba.baidu.com/p/1155062531。
你也可以进入“我爱制作网”,里面的“手工小制作”栏目有篇文章叫“古代的时钟-日晷”,对日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有详细介绍。

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日晷,叙述制作过程

用纸板剪一个圆的方的都行,在中央插根针 放在一个地方不能动,在一天之中观察下每个时刻那根针的影子记录下所对应的时间,把刻度记全了,那也就完成了!

那个,地理小制作怎么做?简单的,还有不要是日晷,谢谢!高分啊~~

器材:深水槽、1升水、记号笔、硬纸板、干净的厚塑料薄膜、做模型用的粘土、一张无线条的白纸、米尺。

步骤:(1)剪一张与水槽底部大小相适应的纸板;(2)在纸板上,把粘土塑成一座山的模型;(3)把模型置于水槽内,往水槽中倒一厘米深的染色水代表海平面;(4)在容器上蒙上一张干净的硬塑料薄膜;(5)在薄膜上勾画出水槽的轮廓,垂直俯视水槽,勾画出模型周围水的轮廓,然后移走水槽上的薄膜;(6)往水槽中再加一厘米的水,使水深达2厘米,再次蒙上薄膜,画下水位。多次重复第6步,直到下次加水将完全淹没模型为止;(7)取下薄膜,在白纸上临摹出塑料勃膜上的轮廓。

分析与结论:(1)根据你画的地形图,怎样知道模型的什么地方是陡坡,什么地方是缓坡?(2)怎样知道地图上哪一点是最高点?(3)在地图上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小溪?解释说明。(4)仔细思考:比较地图和粘土模型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改进你的地图使之成为地形模型?

进一步探索:找一张含有山川、峡谷、河谷和海岸线等地面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研究地图上的等高线,画一张你想象的地面形态的草图;然后,用粘土、硬纸板按比例建一个模型。与草图相比,你的模型怎样?

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在讲述地理知识的时候,密切联系实际动手做实验,深入浅出,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知识难点,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如“怎样画地形图”,学生一般很难明白同一平面不同等高线对不同高度的表达。通过实验,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地形图。同时,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态度。

除了日晷、蜡烛钟、水钟、沙漏外有什么古代计时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苏颂水运仪象台: 宋元佑年间(西元1088年),吏部尚书苏颂观察太史局与翰林两天文台不同构造之天文观测仪器后,兼采自汉唐以来诸家对於浑仪、浑象、激水运输之说法,将此三者合而为一,仪象装置分别置於一台中之上下隔,而枢机轮轴等隐藏於木台中;司辰、击鼓、摇铃、执牌等的报时设备连於轮轴之上且出没於五层木阁内,以水力激轮的方式使仪象运作。制成中国唯一有说明的自动水运天文(浑)仪(浑)象及自动报时天文台,名为「水运仪象台」。由此可知,水运仪象台是由三部份所构成,最上面的浑仪、然后是浑象,接著是推动运作的水力轮轴装置,并且在木阁内的轮轴上也连有报时的设备,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与计时报时装置,其构造之精巧细致使得在修复水运仪象台时遭到不少困难,而其发明用来控制运转稳定的「擒纵器」更比现代钟表内的「卡子」早一千年,实为中国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其他还有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