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工作 如何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适应工作

1、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3岁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阶段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独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水平低;受自身认知水平、身心素质、性格等的限制,孩子情绪的感受、表达、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只能以本能的反应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在生活、心理上都比较依赖于成人,害怕与亲人分离。同时,这一阶段正处于与成人间交往的第一反抗期,常常任性、逞强,如果此时成人对其内在需要了解不够,不能及时予以满足,甚至加以种种限制的话,极易造成与成人的对立。这些因素导致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慢;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困难;有的适应过程比较稳定,有的则不断反复等。2、生活环境的改变。 孩子入园所感受的环境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亲子依恋所产生的亲子分离焦虑。其二是生活场所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家庭在语言交往、自理能力、规则规范等方面的要求不一致,一时难以习惯和接受所产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从家庭到幼儿园大多数孩子会产生害怕、不安全感,甚至大哭大闹的不适应现象。3、家长情绪的影响。 幼儿入园初期,家长总有许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还是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抱,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张望,生怕有个闪失。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幼儿园还没有建立信任态度,总是担心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爱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细心的照顾;当孩子回到家里,总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迁就,无原则地满足。这些都表现出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当的话,会更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4、幼儿园、教师工作经验不足。 由于我园办园时间短,教师大多数刚踏上工作岗位,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弱,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了解、掌握不够,抓不住孩子的需要,在与孩子沟通技巧、活动组织能力方面欠缺,尤其面对小班这么幼小的孩子,引导措施不当也可导致孩子在入园几周内还难以适应。 解决策略:1、做好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 针对幼儿入园适应慢的问题,我们利用集体备课、业余时间组织了园本、年级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分析小班幼儿所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本地域幼儿家庭教育情况和幼儿入园适应慢的原因,共商提高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及注意事项,并利用开学前一周对小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明确各教师职责。首先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教师引导、教育策略。2、做好入园后安抚工作, 是幼儿入园适应的重中之重。 小班幼儿入园时均只有三岁左右,入园前,他们已习惯了在父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发嗲等的生活方式,而入园后,这一可靠而又安全的屏障不复存在。所以在幼儿无助或伤心惶恐而闹情绪时,牵牵他们的小手,及时的给孩子们一个热情而母性的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蛋,对他说:妈妈是不是这样爱你的啊?老师也象妈妈一样爱你。这种具体而又直观的形体语言不仅能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母亲般的关爱,而且能让那些还来不及转变自己的角色的孩子无助的心灵暂时得到安慰,使他们感到即使离开了父母亲的怀抱,他们依然是安全的。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对教师建立起一份信任,愿意和教师一起参加教育活动。在某些时候,对于哪些爱哭闹流眼泪的胆怯内向的幼儿来说,这一举措比说一大堆安慰的话更实用。

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工作

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前后的准备工作?

每年伴随着小班入园的往往是一片令人心碎的哭喊声,这种状况往往要持续许多天,个别孩子甚至要持续一个多月,教师心急,家长心疼,正常的教育活动无法尽早开展。怎样才能使孩子尽快从心理上接受幼儿园和教师?通过多年的教育观察和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前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结识新朋友、老师及新环境设施。家长要有意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协调问题,同时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培养。另外让孩子主动向教师介绍自己,教师也要主动与孩子亲切交谈介绍自己,与其交朋友增进亲切感,多夸奖鼓励孩子,欣赏孩子。 2、让家长帮助孩子做自己的事。孩子的大小便、穿衣服、脱裤子。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不必拘泥方式,这些能力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孩子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对孩子独立人格、自信的培养也有很大好处。 3、建立午睡习惯。家长提前向孩子讲午睡的好处和到幼儿园后每天要睡午觉的习惯,给从不睡午觉的孩子一个生理和心理准备。 4、教会孩子学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和求助语。如:“你好”、“老师我想尿”、“老师,我想喝水”、“我肚子疼”等等,以免因孩子胆小不敢说话造成不良后果。

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工作

如何做好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让孩子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孩子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某些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甚至为了应付小学在招收新生时的摸底考试,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过重的突击训练,在安排其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 一些家长教育理念不正确,只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急于拔苗助长,对孩子进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初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要想幼儿很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一般说来,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给幼儿安排一些类似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集体授课学习某些预备性知识,诸如认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认识数字和学写数字,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集体授课的时间可在25~30分钟。但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形式上的预备,要真正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就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地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生命的前4年中,会开发出50%学习能力,并能在头脑中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将以这些途径为基础、为核心而开展。)因为在小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经验,理解就会有困难,比如说幼儿可以说出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但是对于3+2=?却感到有困难,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是和他们的具体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感知经验越丰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我们幼儿园还是主要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多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创设幼儿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和情景来进行学习的情景,从而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

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工作

如何做好小班新生入园适应工作

每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苦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年轻的家长们也常常觉得束手无策。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

浅谈怎样做好小班幼儿的入园工作

登记好每个小孩子的年龄名字,班级人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小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我是外行的,,不专业。。

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准备

,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分离焦虑而抗拒或哭闹。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未适应期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家长对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还应配合幼儿园做好以下工作:心理准备1、入园前,家长应有有意识地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使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与交往的安全感。 2、家长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不要渲染孩子入园的紧张气氛,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入园,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孩子。 3、不能在幼儿不听话时轻率地说出:“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生活准备1、入园前,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并有意地按此安排幼儿在家的活动。如:帮助幼儿建立适宜的午睡。幼儿园的午睡安排在中午十二点至二点之间,而非下午二点后。 2、入园前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技能。如:要求幼儿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要随意走动,指导幼儿在大小便时自己脱、穿裤子,自己洗手,认识自己的物品,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不要让幼儿在家中随心所欲,否则在幼儿入园后,面对幼儿园的各项要求会无所适从。 幼儿入园未适应期家长工作 1、缩短幼儿在园时间。即早上不要太早送幼儿入园,下午可提前早接幼儿离园。 2、不要在早上送幼儿到园时与班级教师长时间交流幼儿情况,可在下午接幼儿时进行。 3、可给幼儿带一件在家中熟悉的物品。如:玩具、布娃娃等。 4、家长要坚定信念,坚持让幼儿到园。 幼儿入园之初有些哭闹是正常的,家长适当地陪伴一下就可离开,并且相信教师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时候幼儿哭家长也哭,这种情况对幼儿绝对没有好处。有的家长送幼儿到园后不忍离开,不时在门口、窗口张望,这样只能使幼儿刚刚稳定的情绪又产生波动。加大教师的工作难度。 相关阅读:幼儿入园应早做准备 每个孩子自出生后都会与父母在日常接触中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它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还很依恋成人,则会对其入园产生很大的阻碍,不利于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如果幼儿快到了入园的年龄,就应该早做入园的准备。 首先,在幼儿入园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给幼儿灌输小朋友要去幼儿园的思想,给幼儿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教幼儿念相关儿歌,如“幼儿园像我家”,经常带幼儿去幼儿园玩,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小朋友的乐园。其次,在生活上,注意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入厕、自己整理衣裤。做得好就表扬,逐渐培养她做这些事情的兴趣和主动性。最后,在临近入园时,要带幼儿去认识她的老师和要去的幼儿园,消除她对老师和新环镜的陌生感。把幼儿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中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些有趣的事告诉幼儿的老师,让老师对幼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让老师在幼儿发生问题时能对症下药。 幼儿入园时哭闹主要是对陌生环境恐惧,心理上产生了紧张和不安,如果家长事先不考虑这些因素,不注意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在孩子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带她去陌生的环境势必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感情上产生被抛弃的感觉。父母早做准备,到时候孩子不哭不闹,心情愉快,多好啊!

怎样做好刚入园的小班家长工作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第一步就要做好家长百工作,给家长留下一个好的影响,这样幼儿在园三年就能取得家长配合。孩子刚入园,依赖性强,情度绪不稳定,作为一个小班老师就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学回,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快让孩子稳定下来。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有了前答提,就会得到家长的信任,从而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如何做好托小班新生入园情绪稳定工作 PDF

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主要策略
分离焦虑给幼儿入园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对家长的情绪会产生困扰,对教师的工作也加大了难度。如何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密切合作。
(一)幼儿园采取的主要策略
1、精心设计活动室的环境。孩子一走进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活动室度过。怎样设计一个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吸引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喜欢的活动室,是老师们面临的问题。老师们在设计活动室环境时,既要考虑三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室环境;又要考虑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从孩子的现状出发,所有的材料方便孩子自己取放和操作,从而让孩子获得愉悦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减少无助感带来的焦虑。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歌、讲故事、画画、体育游戏等,分散孩子对焦虑情绪的关注,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每年小班入园时,我们都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在进餐、午睡时比较容易出现哭泣等情绪波动,但在教师组织活动时,注意力被吸引,情绪状态良好。
3、尽快建立新的稳定的依恋关系。幼儿与成人之间稳定的依恋关系会给幼儿带来内心的安全感,会促使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所以,当小班孩子跨入幼儿园之后,教师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充满爱意的拥抱、抚摸和细致及时的关心、照顾,来赢得幼儿的信任,尽快与孩子建立起新的稳定的依恋关系。
4、鼓励孩子学习自立与互助。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学习洗手、喝水、吃饭、上厕所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通过对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孩子会逐步提高自信心,对消除焦虑感有一定帮助。同时,鼓励孩子尝试在集体中帮助他人,会让孩子感受成就,认识小伙伴,促进人际交往,并更快地对集体认同,喜欢上集体生活。如:宝宝上幼儿园的第二周,还是哭哭啼啼地来到幼儿园,有时甚至比第一周哭得更厉害,老师们也只能用更大的耐心与爱心去对待他。吃饭的时候,老师尝试着请宝宝帮忙分勺子,没想到宝宝不哭了,他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了。老师终于第一次看见了宝宝灿烂的笑容。
5、及时与家长沟通。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年轻的父母也没有孩子上幼儿园的经验。所以在孩子入园初期,父母也非常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方面是向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放心;另一方面要了解家长的想法,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共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宝宝一天天地好起来,在园期间情绪已经比较稳定,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但是,每天早晨来园时仍然哭得很伤心,他的父母着急了。妈妈问老师:“为什么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早晨都哭闹得厉害,是不是在幼儿园曾发生过什么让他害怕的事?”是啊,这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不解开家长心中的疙瘩,又怎么能做好孩子的工作呢?老师耐心地向宝宝妈妈解释孩子刚入园时的心理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问妈妈:“宝宝出生时,是母乳喂养还是喂牛奶?”妈妈说:“母乳喂养。”老师又问:“那宝宝断奶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妈妈回忆说:“哎呀,他哭得非常厉害,哭了好长时间呢!我真是觉得心痛啊!”老师接着给妈妈解释:“其实孩子上幼儿园,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他的社会生活。对孩子来说,离开父母的怀抱,独立地面对外面的世界,就是一次心理上的断乳啊!所以,孩子才会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他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帮助!”宝宝的妈妈是位明理的家长,此后,老师一直通过电话、便条和面谈与家长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同时,老师对宝宝更加关注,尽量帮助他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宝宝终于一天天地活泼了、快乐了,喜欢和老师交谈,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
(二)建议家长采取的策略
1、尽快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尽管父母爱子心切,但千万不要溺爱,对孩子的爱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尽快学习自己吃饭、自己上洗手间、自己穿脱衣裤鞋子,孩子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能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2、及早调节孩子的生活节律。当孩子准备入园时,家长可以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并利用入园前的一两个月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孩子的生活节律进行调整,尽量让孩子按照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来作息。如果孩子入园后,生活作息时间和家里基本相同或相差不大,也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温柔地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表明: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困难。所以,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月,如果家长能够坚持每天送孩子按时上幼儿园,对孩子养成上幼儿园的习惯非常重要。所以,当宝宝的妈妈打电话来给宝宝请假,说是宝宝哭得厉害,又有一点流鼻涕,可不可以请假不来的时候,老师告诉她:假如孩子身体没有太大的问题,最好坚持来幼儿园。让孩子尽早养成按时上幼儿园的习惯,知道自己长大了,周一到周五必须上幼儿园。不要送一天不送一天,让孩子总是产生可以不上幼儿园的希望。尽管孩子有时候会哭闹,但父母还是要态度温柔地坚持原则。
4、言出必行,不欺骗孩子。常常在幼儿园看到这样一幕——妈妈把哭泣的孩子交给老师,然后告诉孩子:“宝贝,妈妈去一下洗手间啊!”然后妈妈忍痛悄悄走出幼儿园。妈妈以为这只是善意的欺骗,可以减轻孩子分离时的痛苦。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却遭遇了最信任的人——妈妈的欺骗!对孩子来说,最值得信任的人突然之间变得不再可以相信,这个原本安全的世界也就更不安全了!母亲善意的欺骗并没有减轻孩子的痛苦,而是让孩子的分离焦虑不断增强。如果父母不用类似的方式对待孩子,而是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必须离开,因为妈妈要去上班,但是妈妈保证下午五点钟一定来接宝宝。在下午五点到来的时候,妈妈准时出现在幼儿园。不断重复这样的分离、重逢,孩子虽然在开始时难以接受,但很快会因为父母的言出必行,而对父母更加信任。孩子会更快地认识到:虽然面临着和父母的分离,但是父母仍然会在固定的时间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父母是可以信任的,这个世界也是可以信任的!具备了这种稳定的安全感,孩子的分离焦虑自然就会逐步减轻了。
5、调整、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不仅出现在孩子的身上,也会同时出现在家长的身上。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哭闹、情绪不稳定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状态。亲子关系之中,情绪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不让父母的消极情绪影响孩子,是家长要做的重要功课。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哭闹现象,尽量不生气、不伤心、不焦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帮助孩子。
6、信任、理解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要与老师尽快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家长如果主动与老师沟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和情绪表现等,就能协助老师尽快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同时,做好家园沟通,家园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走出分离焦虑的阴影,开始快乐的幼儿园集体生活。
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应对分离焦虑,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携手互助,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