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血液中可见核切迹严重吗 想问医生我这个血常规严重吗?

我的体检中血液检查结果严重吗

你的结果是高甘油三酯和高尿酸,是典型的代谢病,高尿酸不一定就是痛风,但长期不注意,痛风的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
正常男性尿酸小于426 umol/L,你的很高了。
尿酸是指人体内嘌呤(purine)代谢的最终产物。体内积聚过多尿酸,造成代谢失调,会引起痛风等疾病。
通常,嘌呤在肝脏氧化代谢后才变成尿酸,再由肾脏和肠道排出。基本上,嘌呤的生产量和排泄量大约相等。
嘌呤的生产量,三分之一来自食物,其余是体内自行合成;排泄量则是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出。如果生产过多或排泄不出,尿酸囤积体内,会导致血液中尿酸值升高。
尿酸过高,通常跟常吃红肉和动物内脏、年纪大、肥胖、酗酒、新陈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有关。
高度嘌呤含量食物 (每100克含150-1000克嘌呤)
鹅肉、动物内脏(肝、肾、肠、心和脑)、鳗鱼、鲱、鱼卵、鱼皮、虾米、海味、贝类如扇贝、蚝等、发酵粉等。
高尿酸血症食物治疗指引
①选择轻微嘌呤含量的食品
②适量摄取蛋白,每公斤体重只可摄取0.8克蛋白质,例如,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最多可摄取50克的蛋白质。
③限制脂肪的摄取量,总卡路里的脂肪量低于30%。
④增加流质的摄取,至少每天2公升(约8至10杯),以增加尿量的排出。
⑤维持正常体重,避免体重急剧下降,因为这会破坏肌肉组织及短暂地提升尿酸素。
⑥避免或减少摄取酒精。
以上方法也能很好的控制甘油三酯。

血液中可见核切迹严重吗

见大量淋巴细胞,个别核大细胞。严重吗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描述: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 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

血液中可见核切迹严重吗

想问医生我这个血常规严重吗?

白细胞数有点低,正常值为4-10.白细胞低会导致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低下。你等你的病好了,去复查一次看看。

血液中可见核切迹严重吗

体检血液分析有几项不正常,帮我看看严重吗?

淋巴细胞偏高提示是病毒感染或者病程的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提示你可能是过敏体质,余下的说明你可能有点贫血!

外周血中有有核粒细胞常见什么病

粒细胞本来就是有核,题目应该是: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常见什么病?
  ①增生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以出现晚幼红细胞或中幼红细胞为多见。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
  ②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异常增生并释放入血,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为多见;
  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脾、肝、淋巴结等组织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这些组织因缺乏对血细胞释放的调控能力,幼稚血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各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都可见到,并可见到幼稚粒细胞及巨核细胞;
  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宝宝血液检查报告谁帮我看下严不严重

血液是在血管中流动的红色不透明的, 具有一定黏度的液体. 它对人的生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血液在流经肺部的过 程中可以摄取外界的氧气.而且,消化道摄取的营养成分可以通 过血液转运到全身各处组织.在组织中,血液接受细胞新陈代谢 的产物及废物,将二氧化碳转运到肺部,将尿素转运到肾脏等各 种排泄器官.此外,血液还具有抵抗病毒,细菌等的作用. 血液约占人体重的 8%左右,是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 分(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构成的. 有形成分是由人体的胸骨, 肋骨,脊柱,骨盆等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指可 以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细胞.这些细胞在 各种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化而来的. 有形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 40%~50%,其余部分为血浆.

    血浆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其中多为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 血浆蛋白的 60%是白蛋白,40%是球蛋白.白蛋白起到保持血 液渗透压,输送各种物质的功能.球蛋白与白细胞一起承担防止 感染及免疫作用. 纤维蛋白原是控制血液凝固过程关键环节的蛋 白质. 血液在一般情况下呈流动性,一旦流出血管会迅速凝固.在 血小板及血液中的某些蛋白质(称为凝血因子)的作用下, 溶于血 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这种凝块 中存在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液凝固后残留的液 体呈黄褐色透明,称为血清.血清中不含血浆中与血液凝固有关 的蛋白质. 因为血液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密切联系,

    因此,人们 常通过对血液的检测检查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的正常指标很多, 大致可分为几:

    (1)全血 葡萄糖:3.9~5.6mmol/L(70~100mg/dl) 尿素:3.2~7.0mmol/L(19~42mg/dl) 尿素氮:3.2~7.0mmol/L(9~20mg/dl) 非蛋白氮:14.3~25.0mmol/L(20~35mg/dl) 尿酸:男性:143~420umol/L 女性:90~360umol/L 肌酐:男性:70~115umol/L 女性:44~80umol/L 肌酸:15~46umol/L

    (2)红细胞正常指标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 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 中的氧结合, 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 给组织, 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 部并被排出体外.此外,红细胞还在人体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 冲作用. 人体红细胞的正常指标有以下几项: 总血量:65~90ml/kg 全血比重:男 1 054~1 062;女 1 048~1 062. 血浆:1 024~1 029 渗透压 男子红细胞平均含量: 5×10 12 ~5 5×10 4 12 个/L(450 万~550 万个/mm 3) 女子红细胞平均含量: 0×10 12 ~5 0×10 4 12 个/L(400 万~500 万个/mm 3)

    (3)血红蛋白指标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红细胞 运输氧气, 二氧化碳以及缓冲人体酸碱平衡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血红蛋白,红 细胞将完全没有一点用处.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120 天, 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 行更新.当红细胞发生破裂时,血红蛋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血红蛋白是以每 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g)为单位来 测量的,我国正常成年男子约为 12~16g;女子约为 11~15g.

    (4)白细胞指标 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分为嗜中性白细胞,嗜酸 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 种,是人体血 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做变形运动,一般有活跃 的移动能力,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 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 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 机体损伤治愈, 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 作用.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 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 粒细胞依其颗粒染色特征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 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 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 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是多样的, 在机体的防护, 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人体白细胞的正常指标有以下几项: 正常成人白细胞(WBC)计数为 4~10×10 9/L,新生儿为 15~20×10 9/L,8 个月至 2 岁婴儿为 11~12×10 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 01~0 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 50~0 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 005~0 05(0 5%~5%) 单核细胞:0 03~0 08(3%~8%). 嗜酸性粒细胞: 50×10 6~300×10 6 个/L(50~300 个 /mm 3).

    (5)血小板指标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胞质脱落而成,但 它并非只是细胞碎片,它有一定的结构,能进行新陈代谢,每个 巨核细胞可产生 2000~7000 个血小板.寿命 7~14 天.呈双凸 圆盘状,大小不一,直径 2~4 微米,受刺激而活动时,伸出伪 足,成为不规则形或棘球状.血小板外有一层质膜,质膜表面有 一层酸性黏多糖的糖衣. 血小板质膜上的磷脂化合物含有血小板 第 3 因子. 糖衣和血小板第 3 因子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过程, 并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提供吸附表面,促进血凝(使凝血酶原的 激活加快 2 万倍).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分泌,收缩血块等 活动,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血管破损时,它有引 起血栓形成而又溶解的两方面作用, 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保持血管壁的完整. 血小板的正常指标为: 人体血小板平均含量:100×10 9~300~10 9 个/L(10 万~30 万个/mm 3) 出血时间测定:(Duk 法)1~3min;(lvy 法)0 5~6min 凝血时间测定: (毛细管法)3~7min; (玻片法)2~8min; (活 化法) 1 14~ 2 05min;(试管法)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sec 为消耗正常 血块收缩时间:30~60min 开始回缩,18h 后明显收缩,24h 已完全收缩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45sec 凝血酶时间:13~17sec 复钙时间:1 5~3min 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正常值在 4~6min 内,基质血浆凝固时 间为 9~11sec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10~15sec 全血凝块溶解试验:正常人在 24~48h 内不发生溶解

    (6)血脂正常指标 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物质的总称, 但通常所指的是血总胆固醇 (TC)和甘油三酯(TG).它们是供应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构成细 胞的基础原料,还参与体内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合成,是人 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内的脂类物质的吸收,生成与 消耗,转化维持动态平衡,所以血脂含量基本恒定不变.当它们 中的一项或多项超过合适水平时,便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本身 几乎不引起症状,常不被患者所觉察,只有依靠血脂检测确定诊 断. 血脂的正常指标有: 总胆固醇:2.8~5.7mmol/L 甘油三酯:0.56~2.30mmol/L 胆固醇脂:2.8~6.0mmol/L(110~230mg/dl),占总胆固醇 的 0 70~0 75(70~75%) 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80~1.68mmol/L;女性:0.90~1. 9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1.68~4.53mmol/L 磷脂:1.7~3.2mmol/L(130~250mg/dl)

血液中发现结核抗体阳性说明什么问题

体检查出结核抗体弱阳性是什么意思?请问是否会传染家人?应该注意些什么?抗体弱阳性是表示对结核病有抵抗力。 打过结核菌疫苗的都会有抗体阳性的,这个不能说明是否患病。

关于高中生物血液的问题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