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身体体质是阳虚内寒还是阴虚内热?
阳虚则生内寒,这不假。但发热就不一定是阴虚了!!在中医临床上,就有真寒假热和假寒真热之分。
我本人就是脾肾阳虚,按道理讲,阳虚生内寒,应该表里都是一派寒像才对。但是还伴随发热,按以前的理解,我肯定会吃一些清热的药物。但我并没有这样做,我的理解是: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当阳气虚衰了,另一边的阴气就会比较旺盛,就会把这点虚弱的阳气往外排挤,就会发热,其实这是真寒假热。再加上我的症状有:腰酸、尿频、胃胀、舌质胖大,有齿痕等等,这些都是阳虚的症状。我就更加坚信了。在当天就服用了四逆汤,第二天烧就退了!! 现在一直坚持服用。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温暖,阳虚则暖气不够,不能温暖全身,特别是手脚。
阴:凉爽,阴液不足则不能让全身的阳气畅通,阳气内郁自然化火。特别是心火上炎肺金,导致口舌生疮喉咙肿痛。
只有阴阳协调,一气周流方能顺畅。天人合一,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啊
专家解答。阳虚生内寒
容易疲劳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手脚厥冷,心惊,嗜睡,精力衰退,最容易感受到得是怕冷
这些的确为阳虚症状?
不知道你平时有什么样的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
阳虚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常用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髓,强壮体质。在饮食习惯上,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还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药膳调养。
阳虚要注意避寒就温,可遵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在春夏季节,注意从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借自然界阳气之助培补阳气,亦可坚持做空气浴或日光浴等。宜住坐北朝南房子,不要贪凉而室外露宿或在温差变化大的房子中睡眠。以免受风寒而患病。在运动方面,因体力强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及各种球运动。
关于内热和内寒型体质
应该先天,后天多有关
内寒,先天指机体阳气虚衰,命火不足,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阴寒就会充满全身,《黄帝内经》形容:“身寒如从水中出”,就是象从水中刚出来一样冷。又因为肾为先天,肾阳为一是气之根,脾阳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来源,所以内寒的产生与脾和肾的阳虚关系最大。内寒表现一是畏寒、手足不温,小肚子冷痛;二是气化功能减退,阴寒水湿停积造成的各种病证,如不孕症、子宫肌瘤、白带量多、妊娠水肿等。
内寒 后天指病证名。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的证候。症见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所排体液多以澄澈清冷或大便稀薄为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内热,常见后天病态,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参见发热条一般指的是阴虚内热,阴阳调和,人才能健康,阴气不足,阳气过剩,导致阴虚内热,
什么是阳虚·什么是阴虚
在没有感冒的情况下,阳虚怕冷。阴虚自觉发热,但体温不超过37.2度,别人感觉不到热,以下午和晚上为最,早上和上午不觉发热。阳虚用桂附地黄丸,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或用中药方剂清骨散加减
阴虚和阳虚是什么
说白了---阴虚是指血虚---,血液少---营养少, 阳虚是指功能--一般是指脏器---的能量, 比如--肝阳需--肝应该合成蛋白质---脂类的能力,能力不强--就有脂肪肝存在,(中西医混在一起理解了:);肝阴虚---肝经的血液应该去眼睛的经脉---如果不足--就会眼睛干涩---等
阳虚是由什么造成的?
阳虚体质的人的特征是,怕冷,精神特别容易低沉,而且男性经常腰酸,女性则经常手脚冰凉。
另外,阳虚的人容易经常腹泻,
而且,容易关节疼痛僵硬,
头发软,稀疏不茂密,
而且,严重一点的,十月份就开始穿棉裤了,阳春三月了还舍不得脱下棉裤。
大家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症状呢?
另外,对于阳虚体质的人,
但凡遇到寒冷的天气,
特别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病的发作,
或者稍微受凉吹风什么的。
比如,一些人受凉咽喉炎就犯了。
这种不用考虑了,就是阳虚啦。
而尴尬的是,很多人有咽喉炎的还加油吃清热类的寒凉的药物,然后怎么也治疗不好,反而加重了身体的阳虚,
所以,一直就好不了。
另外,说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阳虚的人身体内部一般是由寒气的,或者说是因为阳气不足,容易被寒气入侵,阳虚生内寒。
那么,去年咱们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又谈到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和今天这里说的阳虚不是一回事。
大家都还记得不呢?
重复一下,方便区分。
之前谈到过的阳虚则外寒,这句话说的是身体受外部寒邪入侵,导致上焦之气不能宣散,那么卫气就不能布散到体表,从而出现恶寒怕冷的情况,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有的人冷着了,发高烧,感觉身体热,同时感觉打寒颤等。
下面继续谈阳气虚这个情况。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情况,
在南方人里面,阳虚,阴寒,寒症,湿证的非常多。
这是啥原因呢?
这和生活习惯有关,
相对而言,南方,比如两广地区,
天气热的时候比较多。
而空调作为现代的一大发明,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享受凉快的时候,也容易埋下病根,
长期吹空调,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逐渐的出现阳虚。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喝冷饮,
吃冷的食物,洗冷水澡等,
阳气是一个人的根本啦。
是的,熬夜是特别耗损阳气的,
你们看一个熬夜多了的人,看上去就是没有啥活力的,
黯淡,死气沉沉的样子,
这就是阳气不足了,这可是任何化妆品都做不到的。
而你看长期运动的人,阳气充盈的人,则看上去阳光有活力,光彩照人的样子。
自然,大家都会更喜欢这样的人啦。
刚才简单说了阳虚的一些症状,还有导致阳气耗损出现阳虚的常见的一些原因。
当然,不仅仅是上面说的这些原因,其余还有很多原因,没有一一的例举出来。
比如,有的长期吃消炎药的,一般属于寒凉类的,那也是耗损阳气的。
另外,比如有些年轻人,不好好工作学习,没事看个小电影啥的就使劲鼓捣自己的身体的,也特别容易出现阳虚。
哈哈哈哈,知道错了不,
那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得更好就是啦。
@年轻就多去尝试尝试 其实你还好的,坚持认真的吃了半年闲小豆,协助肺结核恢复了,肺气也变好了,基础各方面都变得更好,继续好好养护就是啦。
另外,多运动一下。
说到阳虚,有必要给大家强调一点,
因为很多人总会走入一个误区,啥呢,就是觉得阳虚,那就使劲补阳被,甚至各种温热大补之品都用上了,然而往往并没有啥用。
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健康的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系统。
阴阳是浑然一体的,
是相互融合的,
不能说这边是阳,那边是阴,不能明确的给分隔开,
阴阳是相互为根的,
而一个人的阳气,其实基本就决定了生命状态啦。
犹如大地有太阳的照耀才有生命的孕育和生长。
而人体的太阳就是阳气,
有了阳气,生命才能正常的运转。
阳痿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
所以呢,在中医治病里面,大家常常会听到抚阳,温阳,养阳,通阳等等。
同时在治病用药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不能伤阳气。
而这点却是很多很多医生没有做到的,
比如现在最常见的,随意一点小问题都上来就给挂一瓶水。
直接冰凉的液体输入体内,加上一些药物本身还是寒性的,进入体内之后,那对阳气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其实很多老年人的病,在救治的关键时候,重点也是救阳气。
比如现在常见的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衰竭等,在危险期的时候,养护阳气就非常重要。
阳气救回来了,人也就救回了。
刚才简单说了一下,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知道了重要性,大家就应该注意好好养护啦。
五脏之火分虚实,也分阴阳。怎么区分是阴虚还是阳虚?
阴阳的区分,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是一个非常非咋的问题。在这里只能做简单的阐述。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部位与结构的阴阳属性:就人体的部位与组织结构来说,则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体表中之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而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则又有阴阳可分,如心有心阳、心阴;肾有肾阳、肾阴;胃有胃阳、胃阴等。这些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是由脏腑组织所在的位置、生理功能特点等所决定的。
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人体各部位、各种组织结构、各脏腑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如以胸背关系来说,则背属阳,胸属阴;若以胸腹上下关系来讲,则胸又属阳,腹则属阴。同样,五脏阴阳属性,若以上下来分,则心肺在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又称“至阴”)。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总之,人体的上下、内外、表里、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器官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人体部位、组织、结构、器官的属阴、属阳,只是其相对属性的一般归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