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亲辛苦点,还是母亲辛苦点?
你的这个问题,跟问“爸爸妈妈你更爱哪个?”一样的。 父母对你的付出的是不能用辛苦来形容的。他们对你的付出不是辛苦是一种幸福。 所以,他们是同样的幸福的!
父母对待子女严厉一点好还是仁慈点好?
父母对待孩子首先应该是对孩子讲道理,不应该动不动的用严厉的态度,或者强硬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教育。 孩子的自控能力是不够好,需要父母去引导,不明白的要给孩子进行分析,一般在这样环境成长的孩子,相对的比较讲道理,也会养成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教育子女是“先松后严”还是”先严后松”?为什么
严中带松,松中带严。教育孩子需要的就是自我示范,你不能够太过严厉,也不要太过放松。在你严厉教育的同时你可以给他一个小小放松的要求,这样他就不会过于害怕父母。在放松的同时,你要给他一些严格的规定,这样他就不会过于顽皮。同时你们需要多去沟通,多去了解小孩的心理,把握好了自然就知道需要用什么方法去教育了。每个小孩的天性都不一样,你可以按着他的天性去发展,当然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导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了。
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看待父母的严格教育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父母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大多数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值很高,可能他们有些事情做得让人不舒服,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发现,就一定可以从父母啰嗦、严格、不近人情的表面发现他们爱我们的内心。
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你认为父母确实做得不对。可以试着将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压抑心中的不满。比如当父母偷看你的日记或在旁听你的电话时,如果你对父母大吵:“为什么不尊重我?”反而会使父母觉得你将他们看成外人,会很伤心,你可以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表达“我的不满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记,你可以先装作不知,在他们下次听电话时凑过去装着听的样子,或者装着想看父母日记的样子,当他责备你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当你们发生冲突或误会之后,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在为他们祝福的时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他们点一首歌,并附带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大部分家长都可以接受。
2、多向父母了解他们的过去。多问问父母:“你以前是怎样的?”了解他们的趣事,有利于双方沟通。虽然年代不同,但仍有许多感受是相同的,比如贪玩、顽皮、恶作剧、叛逆等等。父母有时会忘了他们以前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们自认为很对的方式要求我们,这样一谈,会使他们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感受:“原来我们当时不也是这样的吗?”很多时候,当父母讲起“想当年,我......”时,不少同学都会感到厌烦甚至反感,其实,我们并没有努力从中找出与父母相类似的感受,而是一下子就树立了对抗情绪,阻碍了继续更好地沟通,如果我们注意倾听的话,我们与父母一定会产生共鸣,把心拉得更近的。
3、赞美父母并虚心请父母提意见。父母也是人,也喜欢赞美。并且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多些赞扬父母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样多些请父母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双方更为了解。
4、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与父母沟通,向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父母罗嗦但也要冷静下来听。虽然他们很罗嗦、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
爷爷奶奶教育孩子是不行的,还是爸妈来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念、观点哪止两种,父母之间、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朋友……都不一致,甚至可能背道而驰。
首先,孩子最容易受到哪种理念的影响?
——身边最亲密的人的理念吧?很多人会这样回答。
诚然,和孩子陪伴、相处最多的人的理念观点,非常容易影响孩子,这也是很多母亲烦恼的地方。虽然强烈感觉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多理念、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明显有问题,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时刻陪伴,不得不交给爷爷奶奶。同时又忧心忡忡,害怕孩子受到老辈的不良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
1、父母还是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最好能够每天有半小时以上,周末更多一些。
2、虽然这样的时间分配,依然远远比不上爷爷奶奶陪伴的时间,但“有效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比仅仅陪伴大得多。
3、能够最有力影响孩子的人,是孩子认可、喜爱的人。其实不光是孩子啦,我们成人也一样。很多时候,为了捍卫我们欣赏、喜爱的人,我们甚至可以“背叛”自己既往长期坚持的立场。
那么,如何让孩子认可、喜爱自己呢?
父母其实天然比爷爷奶奶有优势啦。因为父母更年轻、更有活力和耐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提高孩子相处质量的重要品质。
这些优势,能够让父母在和祖辈对孩子的亲和竞争中大获全胜。孩子很容易发现:爷爷奶奶不能带他们去玩的地方,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能理解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玩的游戏,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做的题目,爸爸妈妈可以……
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当然会更倾向于模仿、学习父母。
另外,除了通过展现父母能力的优势以外,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欣赏、包容,也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武器。如果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很有耐心,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能够支持他、欣赏他,那么孩子(其实成人也一样啦)就会不由自主地对父母产生向心力。
当孩子表现不够理想的时候,微笑着继续为孩子鼓劲;当孩子哭泣、生气、恐惧的时候,给孩子温和坚定的怀抱,而不是斥责压制或急忙迁就;当孩子疑惑不解的时候,陪孩子一起探索答案:当孩子做了什么(注意不是做成功了什么),善于从中发现积极闪光的部分,并及时表达赞许……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做到一些,都会扩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范围。
很多父母错以为让孩子“懂道理”的关键是对孩子讲清是非对错,但其实父母的话能够让孩子愿意听进去、做到位,更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就像我不时见到这样的孩子: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了错事一问他就知道自己一二三四五错在哪几个点上。但就是改不掉。这就是家长花了太多时间对孩子讲是非对错,结果仅仅只是让他记住了这些“道理”;但却忘了花时间和智慧建立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在孩子心里种下关于父母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孩子道理知道得再多,但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家长对他的认可和欣赏。士为知己者死——他并不被父母“知”,又怎会心悦诚服地为父母改变自己?
当然,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不需要这么麻烦,更愿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通过严厉的管教甚至惩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才不相信什么“理解”、“接纳”、“欣赏”,这些都不如结结实实揍一顿管用。这样的家长得意洋洋的宣称:这种方法最能让孩子深刻铭记。
的确,在孩子幼弱的时候,只能依赖家人的生活照料,也无法反抗家人的暴力,严厉的惩罚的确能够恫吓住他,让他不得不对强势的父母乖乖屈服、言听计从。
但当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能够有力量脱离家人的照顾和管束,那长期压抑住的怨恨、愤怒一旦爆发,可就会极具破坏性、甚至灾难性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很乖很听话,可突然在一夜之间(通常是在青春期),变得桀骜忤逆、无法管教,对家长也是极端对立。
我真想对这些家长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心里这么想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愤怒、悲哀和无奈。)
如果孩子小时候我们没有花出时间、发挥智慧陪伴孩子,用了最方便省事的方法对待孩子,现在,不得不加倍的偿还。
当然,也有少数父母实在太强势了,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没有机会反抗或叛逃,可以让子女做一辈子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必须依赖父母的照顾或管束;遇事遇人,都只会沿用过往父母耳提面命的方法应对,一旦方法失效,就张惶失措,陷入无比的恐惧和无能之中。
而且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实在太快,而且经常是社会关系广泛而深层的巨变,既往经验的有效性越来越短。过去那种萧规曹随、父习子沿的模式,已经完全无法延续了。
在教育宝宝上面是爸爸更适合还是妈妈更适合?
教育孩子是爸妈俩人的共同责任,如果说谁更适合的话,那只能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分工各有不同。通常母亲负责教育生活常识与技能方面的知识,父亲负责孩子德育的养成及体能锻炼方面。学习嘛,那要看父母谁的耐心好、指导孩子的方法更得当。至于谁唱白脸谁唱黑脸,我个人认为,通常在小的事情上,母亲多说些,这样有个缓冲余地,如果任何事情都由父亲出面的话,那遇到大点的问题时,又怎么办呢?但有一条,那就是俩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达成共识,一个引导、教育时孩子,另一个要表示支持,这样能够防止孩子钻父母的空子。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爸爸妈妈严厉的爱是对的吗?
爸爸妈妈是希望孩子好才严厉的,当前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的做一切事情,如果说听话了,爸爸妈妈就不会那么严厉了,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
教育孩子存在分歧怎么办?
当配偶的意见和自己不统一时,不要认为他是在和你故意作对,或是对方想法怪异,而要看到各自家庭的影响。 其次,当发生分歧时,大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思想应该是:我们解决分歧的方法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影响他长大后的家庭生活。因此,如果考虑孩子未来的幸福,夫妻双方在此时应该用灵活的、建设性的方法来解决分歧,而不是吵架、冷战。
第三,学习倾听对方的理由,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然后说服对方。
第四,要控制情绪,学习妥协和忍让,避免强力对抗,然后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