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育儿网

论语的名句【集锦65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案吧,文案用以记录和分享生活日常。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不会千篇一律呢?收集了关于论语的名句【集锦65段】的内容,供您参考。

论语的名句 一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2、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3、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3、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的名句二

1、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4、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1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2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4、言必信,行必果。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29、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3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1、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0、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